右腿被四发子弹贯穿后,他用止血带紧急包扎并炸毁首个暗堡。左腿遭炮弹炸断后,仍用手肘爬行20米炸毁第二个暗堡,牺牲时年仅17岁,成为对越作战中年龄最小的一等功臣。 没人想到,这个在战场上硬得像钢铁的少年,参军前只是贵州黔东南山区里一个普通的苗族娃,名叫吴华。1962年出生的他,家里兄妹三个,从小跟着父亲在山脚下开垦荒地,放牛砍柴是日常。1978年底,边境局势紧张的消息传到村寨,刚满16岁的吴华瞒着家人报了名,体检时特意踮着脚才够到征兵身高线。出发那天,母亲塞给他一兜炒米,反复叮嘱“活着回来”,他却笑着拍胸脯:“娘,等我立了功,让你过上好日子。”谁也没料到,这竟是母子俩最后的告别。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吴华所在的部队负责攻打某高地。敌军凭借山体构筑的暗堡群疯狂扫射,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落在进攻路线上,几名战友接连倒下,部队进攻受阻。作为爆破手的吴华看着身边牺牲的战友,眼睛都红了,主动请缨执行爆破任务。他抱着炸药包,借着硝烟掩护迂回前进,刚靠近第一个暗堡,右腿就被敌军的穿甲弹击中,四发子弹几乎是并排贯穿,鲜血瞬间染红了裤腿。他咬着牙掏出止血带,在战友的掩护下死死勒住伤口,疼得浑身发抖却没吭一声,趁着暗堡射击间隙,拉燃导火索将炸药包塞进射孔,一声巨响后,第一个暗堡化为废墟。 还没等战友们欢呼,第二个暗堡的机枪又开始咆哮。吴华刚想起身,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左腿当场被炸断,断肢处的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身下的泥土。他晕过去又被枪声惊醒,看着战友们仍在冲锋、仍在牺牲,硬是凭着一股狠劲,用手肘撑着地面一点点向前爬行。地上的碎石和荆棘划破了他的手臂和腹部,留下一道道血痕,每爬一米,都要耗尽全身力气。20米的距离,他爬了整整十分钟,身后拖出一条长长的血路。当爬到暗堡下方时,他已经奄奄一息,却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拉开炸药包引线,将其顶在暗堡底部,随着又一声巨响,第二个暗堡被成功炸毁,而吴华也永远定格在了17岁的年纪。 战后清理战场时,战友们在暗堡废墟旁找到了吴华的遗体,他的手指还紧紧攥着炸药包的引线,眼睛圆睁着望向阵地前方。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当军功章送到他家中时,母亲抱着儿子的遗物哭得撕心裂肺,那兜没吃完的炒米还在背包里,早已受潮结块。 17岁,本该是花一样的年纪,有人在校园里读书,有人在父母身边撒娇,而吴华却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保家卫国”的重量。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最决绝的行动,践行了参军时的誓言。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像吴华这样的年轻战士还有很多,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战略战术,却明白“国家领土不容侵犯”的简单道理,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边境早已恢复平静,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许很难体会到当年战场的残酷。但那些像吴华一样牺牲的年轻英雄,不该被遗忘。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值得我们永远珍惜;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更值得我们代代传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