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女子花220万买下350万的法拍别墅,入住后,物业竟让交50多万物业费。 这事儿摊谁身上都得懵,刚拿到钥匙还没焐热乎,就被一张天价账单砸懵了。 王姐当时拿着房产证找物业理论,对方一句话怼回来,说这是行业规矩,房子到谁名下欠费就跟谁走。 法拍房这东西本来就水深。 当初王姐也是看中差价近百万才下手,签合同时特意让法院把“前房主欠费由卖方承担”写进条款。 本来以为有白纸黑字护身,没想到入住第一天就碰上个硬茬。 物业拿着十年的欠费台账拍桌上,说原房主从2013年就没交过物业费,加上滞纳金正好53万6。 双方僵持了半个月,物业直接把王姐告上法庭。 庭审时对方律师反复强调“物权转移伴随债务转移”,还拿出小区业主手册当证据。 王姐这边也不含糊,把法院裁定书拍出来,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标的物过户前所产生的相关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这官司打到这儿,输赢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法院最终判决王姐不用掏这笔钱,理由挺简单,物业费是原房主和物业签的合同,跟新房主没关系。 这个判决结果出来后,好多买过法拍房的人都陷入争议。 有个北京的购房者在评论区说,他去年拍的房子也被追讨8年物业费,当时不懂法乖乖交了12万,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其实物业这种操作也能理解,原房主跑路了钱收不回来,就想找新业主兜底。 但法律可不认这套,《民法典》里写得清清楚楚,合同只能约束签约双方。 也就是说,物业要想要回这笔钱,得自己去找原房主打官司,不能把账算到新房主头上。 如此看来,买法拍房真得提前做足功课。 王姐后来跟我说,她本来想省点事跳过物业调查环节,幸亏法院执行法官提醒她去查了欠费记录。 现在想想都后怕,要是当时没留这个心眼,50多万可能真就打水漂了。 现在法拍房市场越来越火,但里面的坑也确实不少。 除了物业费,还有人碰到过欠缴土地出让金的,甚至原房主偷偷签了20年租赁合同的。 有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法拍房纠纷里,隐性欠费问题占了近三成,比产权纠纷还常见。 给打算买法拍房的朋友提个醒,签合同前一定要让法院把欠费处理方案写进裁定书,最好明确从拍卖款里优先扣除。 收房时让物业出个盖章的欠费结清证明,别嫌麻烦,这些纸片子关键时候能救命。 碰上物业硬要收钱的,直接拿判决书怼回去,现在法院对这类案子的判决尺度都挺统一的。 说到底,这事儿也给物业提了个醒,用“行业惯例”当挡箭牌根本站不住脚。 与其盯着新房主薅羊毛,不如早点通过法律途径找原房主追债。 毕竟谁欠的钱谁还,这个道理走到哪儿都说得通。 王姐这案子胜诉后,小区里好几个类似情况的业主都去法院申请了执行异议,目前已经有三家成功追回了被物业扣走的押金。 如此看来,法拍房虽然便宜,但真不是谁都能捡的漏。 买房前多跑几趟不动产登记中心,多跟执行法官磨磨嘴皮子,把所有潜在风险都捋清楚,才能真正买到安心房。 毕竟省下的钱要是都填了欠费的坑,那可就太不划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