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吓人了,山东,一男子临时停车显示849小时,收费5097元,他既不投诉,也不交费,收费人员说你不认同可以拨打12345。 男子却反驳我打56789,这句话让现场气氛瞬间凝固,周围人纷纷掏出手机拍摄,这段视频很快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谁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临时停车会闹出这么大动静,原本只是件小事,硬是因为双方的争执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这位车主本来想停一天就走,结果公司临时有紧急任务需要出差,这一去就是35天。 等他回来取车时,收费屏上的数字让他傻了眼,6元每小时的费用乘以849小时,算下来正好是5097元。 他试着联系朋友帮忙挪车,可当初走得急没留钥匙,朋友也只能干着急。 收费员说系统是自动计费的,他们也没办法改,双方就这么吵了起来。 这笔费用确实让不少人觉得难以接受。 有网友翻出北京的停车收费标准,说二环内路侧停车每天封顶100元,要是按这个标准算,35天也就3500元,比5097元少了一千多。 还有人提到2023年成都的一个案子,有车主出差10天被收了1920元,最后商场道歉退费。 本来想这只是个别情况,后来发现类似的纠纷还真不少,看来停车收费的问题确实需要好好捋一捋。 停车场这边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说收费标准早就公示了,临时停车按小时计费,车主明知道要停很久却没采取措施,现在来抱怨有点说不过去。 深圳、杭州的一些商业停车场也确实没有设置临时停车封顶,只有月租车位才有优惠。 有位济南的停车场管理员接受采访时说,每月都能遇到几起类似事件,如果随便减免,其他车主可能会效仿,到时候管理起来更麻烦。 如此看来,问题的关键可能出在规则本身。 山东大学法学教授李霞就指出,临时和长期车位的界定模糊,导致收费时容易产生矛盾。 2023年全国停车场纠纷里,超时收费争议占了42%,没设封顶条款的案件调解成功率还不到30%。 这组数据让我意识到,单纯争论谁对谁错意义不大,怎么完善规则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有些城市已经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了。 南京从2024年1月开始,临时停车超过15天就按半价计费,广州的智能停车场会给滞留车辆发短信,提醒车主3天内不挪车就启动托管服务,把车开到便宜的长期车位去。 这些做法听起来都挺靠谱,既维护了规则,又考虑到了特殊情况。 要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可能需要建立一套缓冲机制。 比如超过24小时就发费用预警短信,让车主心里有数;设立特殊情况处理基金,给确实遇到困难的车主适当补助;12345投诉后48小时内必须回应,再找第三方机构仲裁。 这样一来,车主不会觉得无助,停车场也不用背负不近人情的骂名。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出门停车还是得多留个心眼。 紧急出差前,可以通过支付宝的车位托管功能委托物业挪车,记得提前录好备用钥匙信息。 要是真遇上费用争议,保存好计费标准公示牌和沟通录音,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格式条款无效,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这件事说到底,就是规则和人性怎么平衡的问题。 6元每小时的收费标准没错,车主遇到突发情况也值得理解。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守规矩的人不吃亏,让遇到困难的人有退路。 希望更多城市能从这件事里吸取教训,把停车场真正变成便民设施,而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收费陷阱。 毕竟大家出门办事,谁也不想因为停车费闹心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