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位玩家近日在社交平台发帖求助,称妻子生前在《妄想山海》手游中搭建的虚拟房子突然消失,让他陷入巨大悲痛。原来,他和妻子曾是多年游戏伙伴,2024年妻子怀孕期间罹患急性白血病,最终于2025年4月去世。游戏里那座充满回忆的小屋,成了他寄托思念的唯一载体。可两天前上线时,房子却不见了,疑似被其他玩家拆除。他无法登录妻子账号,只能求助官方找回这座“精神家园”。 这起事件像一把钝刀,割开了数字时代的情感困境。首先,它戳破了“虚拟财产”的冰冷定义。在旁人看来,游戏房子不过是数据代码,但对这位丈夫而言,却是妻子存在的证明——每块砖瓦都藏着共同回忆,每次上线打理都是与逝者的对话。正如材料中所说:“这是妻子留给我的精神寄托”。当现实中的墓碑需要鲜花祭奠,虚拟世界的小屋又怎能用“数据”二字轻描淡写? 更深层的是,它暴露了平台规则与人文关怀的割裂。当前游戏公司普遍将账号视为“服务使用权”,用户协议中常写明“账号归平台所有,不可继承”。这种冰冷条款忽视了一个事实:数字资产承载着真实情感。就像微信规定“账号不支持继承”,但逝者聊天记录里的情书、照片,对家属而言是无价之宝。平台追求安全治理与资源管理时,往往用“长期未登录即回收”“不可继承”等规则“一刀切”,却忘了每个账号背后都可能有一个等待慰藉的灵魂。 这起悲剧也折射出数字遗产的法律困境。虽然《民法典》明确虚拟财产受保护,但具体到社交账号、游戏数据等“情感型遗产”,继承规则仍是空白。有专家指出:“社交账号往往具备多重属性,当其既存在财产属性,又具有人身属性时,归属和继承问题就面临法律困境”。比如妻子的游戏账号,若直接交给丈夫,可能涉及隐私权争议;若不处理,又让情感寄托无处安放。这种两难,正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成长烦恼”。 所幸,游戏官方已回应将协助解决,但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守护数字时代的“情感遗产”?平台可以学习Facebook的“纪念账号”功能,允许家属申请冻结账号并保留内容;或像B站那样,让用户生前自主选择账号处理方式。个人也该未雨绸缪:定期备份游戏存档、写下数字遗嘱、与家人共享重要账号信息。毕竟,当生命突然落幕,那些虚拟世界里的“小屋”“情书”“合影”,或许就是留给亲人最后的温暖。 评论区想问问大家:你认为游戏公司该为逝者保留虚拟财产吗?若你的数字账号面临继承问题,希望如何处理?是彻底删除,还是留给亲人作纪念?欢迎分享你的故事或观点。或许,一次真诚的讨论,能推动平台规则更有人情味,让数字遗产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成为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情感桥梁。毕竟,在这个数据与情感交织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法律保障,更是对人性温度的守护。 (案例来源:现代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