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陈毅离开茅山,乾元观老道长密信召回弟子:本观有灭顶之灾 1938年,那

趣史小研究 2025-11-27 16:19:31

1938年陈毅离开茅山,乾元观老道长密信召回弟子:本观有灭顶之灾 1938年,那里是日寇眼里的“眼中钉”,也是新四军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尖刀。 陈毅刚带着部队到茅山时,日子并不好过。老百姓被兵匪祸害怕了,一看当兵的来了,家家户户大门紧闭。 哪怕是那天夜里下着倾盆大雨,几千名战士愣是宁愿露宿在村头屋檐下,也没去敲开老百姓的门。直到天亮,村民推门一看,满地都是浑身湿透的年轻战士,这才明白:这支队伍,不一样。 这其中有个小插曲特别动人。陈毅的骡子饿慌了,啃了老乡几口秧苗。这在旧军队里算个屁大点事,可陈毅硬是拉着骡子去赔礼道歉,还要按秧苗长成稻谷的价格赔钱。 这事传到了乾元观惠心白道长的耳朵里。惠道长是全真派的高道,功夫好,懂音律,更是个硬骨头。他早看透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却被陈毅这股子“仁义”给打动了。 陈毅听说惠道长有气节,便化装成商人上山拜访。第一次去,陈毅掏出一副对联:“出家非出国,传道当传义。” 这一句,直接戳中了惠心白的心窝子。 两人一来二去,成了莫逆之交。陈毅在乾元观里设了司令部,惠心白就发动全观道士搞后勤。这帮平日里念经打坐的道士,脱下道袍就能送情报,穿上道袍就能掩护伤员。 当时的乾元观,甚至有了个响亮的名号——“苏南小延安”。 好景不长,日寇的鼻子比狗还灵。 1938年中秋节前夕,汉奸告密,说乾元观是新四军的“老巢”。日军决定集结重兵,对茅山进行毁灭性的大“扫荡”。 惠心白道长并非不知兵凶战危。他在陈毅转移后,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周围空气中的血腥味。 他给弟子写的那封密信,其实就是绝笔。 他太清楚了,乾元观乃是秦汉时期就有的千年古刹,观里藏着的不仅是道教的法器,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人可以死,文脉不能断。 10月6日,也就是中秋节的第二天,灾难降临了。 那天一早,惠心白特意支走了小徒弟朱易经,让他去三十公里外的西阳集镇买过节的东西。朱易经前脚刚走,日军就像狼群一样扑了上来。 三十多个鬼子冲进乾元观,明晃晃的刺刀直接抵在了惠心白的胸口。 日本军官极其嚣张,嚷嚷着要酒要肉。他们认定,既然新四军住过这里,那道士们肯定也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同党。 惠心白看着眼前这些强盗,脸上没有一丝恐惧,冷冷地回了一句:“我们是出家人,没酒没肉。” 鬼子急了,吼道:“你们通新四军,怎么可能没酒肉招待?” 惠心白接下来的话,字字铿锵:“新四军遵守纪律,怕火星引燃道观,宁愿去山坡烧饭,也绝不在观内生火!更不可能在我们这里喝酒吃肉!” 这番话,彻底激怒了日寇。既然审不出来,那就杀。 屠刀落下,鲜血染红了道袍。惠心白道长惨遭杀害,连同观内的十几名道士和帮工,无一幸免。 杀完人,鬼子一把火烧了乾元观。宰相堂、松风阁……这一百多间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殿宇,在烈火中化为灰烬。 傍晚时分,小徒弟朱易经买完东西回来,隔着老远就看见山上火光冲天。他疯了一样往山上跑,但一切都晚了。 大火封门,尸横遍野。他在废墟里翻找了一整夜,才在山下的荒草堆里找到了师父的遗体。看着师父身上那些触目惊心的伤口,这个年轻的道士哭干了眼泪。 消息传到陈毅那里,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悲痛欲绝。他想起几天前两人的惜别,想起那位在棋盘前笑谈天下大势的老友,含泪写下了一首悼念诗。可惜战火纷飞,这首诗后来遗失了,成了永远的遗憾。 但惠心白的牺牲,并没有吓倒茅山的道士们,反而激起了更猛烈的反抗。 咱们得提一个人——小道士汤念义。 这孩子当时才18岁,看着师父师兄惨死,他也不念经了,直接参军拿起了枪。这小伙子心里只有仇恨,打起仗来不要命。有一次,他把两个鬼子堵在山洞里,直接扔手榴弹炸死。 连长批评他不该杀俘虏,要“放下屠刀”。可汤念义眼珠子通红,根本听不进去。对他来说,面对这群禽兽,哪有什么慈悲可言? 1940年7月,汤念义主动请缨上一线。子弹打光了,他提着一把菜刀冲进敌群,硬生生砍死了两个鬼子,最后壮烈牺牲。 这就是茅山的道士。平日里慈悲为怀,国难当头金刚怒目。 后来,日寇为了控制茅山,霸占了制高点“九霄万福宫”。这可是茅山的顶宫,地位至高无上。 为了不让鬼子利用这个据点打新四军,茅山的道士们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烧了它! 当时的腾瑞芝道长含着泪说:“顶宫烧了,等到革命成功,我们一定可以再造!” 这是何等的魄力?为了国家,连自家的祖庭都能烧。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这就是中国宗教界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抉择。 陈毅元帅后来回忆起这段岁月,总是感慨万千。那个在乾元观里和他下棋、论道、谈抗日的惠心白道长,虽然肉身已灭,但他的精神,早已化作了茅山的一草一木。

0 阅读:27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