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泄露了维特科夫给克里姆林宫的“建议谈话”? 11月27日,卫报发文分析谁泄露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27 15:45:52

谁泄露了维特科夫给克里姆林宫的“建议谈话”? 11月27日,卫报发文分析谁泄露了维特科夫给克里姆林宫的“建议谈话”。此前,彭博社独家公布了一段谈话记录,内容涉及特朗普的特使维特科夫向克里姆林宫提供“如何更好取悦美国总统”的建议。《卫报》在分析中称,该材料揭露了“维特科夫可疑的忠诚度”,以及莫斯科可能对美国推动战争结束的谈判产生的影响。 但更值得怀疑的就是美国内部那些对特朗普及其幕僚政策不满的人,毕竟政治泄密这事儿,从来都是“家贼难防”,历史上太多例子能佐证这一点。 就像202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五角大楼泄密案,最后抓出来的是个21岁的空军士兵杰克·特谢拉,谁能想到这么年轻、职级不高的人,手里能攥着“绝密/敏感隔离信息”级别的文件,还敢发到游戏社交平台上。 更有意思的是,CIA退休情报官拉瑞·约翰逊后来分析,这根本不是简单的个人泄密,更像一次“可控泄露”,目的就是为了抹黑特定政治势力、推动网络监管加码,甚至影响总统职位稳定。 放到维特科夫这件事上,他作为特朗普的特使,干出给克里姆林宫“出谋划策”的事,本身就戳中了美国政坛里反对特朗普对俄政策的群体的痛点,这些人可能来自CIA、国家安全局这类情报机构,手里有渠道拿到谈话记录,泄露出去既能打击特朗普团队的公信力,又能搅黄美国和俄罗斯的潜在谈判,简直是“一举两得”。 要知道美国司法部有过统计,过去十年里,联邦政府内部人员因为故意泄露机密信息被起诉的案例就超过50起,其中三分之二都和政治博弈直接挂钩,维特科夫这事儿撞上“内部泄密”的概率本来就不低。 除了美国内部的“反对派”,欧洲那边的情报部门也有不小的嫌疑,有前情报人员就透露,他们很可能是故意把谈话内容捅给媒体的。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欧洲国家一直担心美国会单独和俄罗斯谈妥乌克兰问题,把欧洲晾在一边,毕竟之前美国在不少国际事务上都干过“先斩后奏”的事。 如果维特科夫真的在和克里姆林宫勾兑“取悦特朗普”的方案,那很可能涉及牺牲欧洲利益来换取美国的短期好处,欧洲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泄露谈话记录就是最直接的办法——一旦内容曝光,美国国内舆论会炸锅,乌克兰的支持者会疯狂攻击维特科夫,政治压力下,特朗普团队就算有谈判想法也得搁置,欧洲就能继续把美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这种“釜底抽薪”的操作欧洲不是没干过,之前就有媒体披露,欧洲情报机构曾通过泄露涉俄经贸数据,破坏过美国和俄罗斯的一次能源合作谈判,手法和这次颇为相似。 而且从信息传递渠道来看,彭博社作为国际媒体,和欧洲情报圈一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把一份敏感谈话记录安全送达且保证独家发布,欧洲情报部门完全有这个能力。 当然,乌克兰方面也不能完全排除,毕竟这场冲突里最担心美俄私下交易的就是基辅。要是美俄真的通过维特科夫的渠道达成某种默契,很可能会牺牲乌克兰的领土或利益来换和平,乌克兰肯定要想方设法破坏。 不过乌克兰的顾虑也很明显,这种泄密一旦被查实,相当于直接和美国撕破脸,而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经济支持大多依赖美国,风险实在太高,就像《卫报》分析的那样,这种“灾难性争端”的后果不是基辅能承受的。 但话又说回来,乌克兰情报部门也不是没干过冒险的事,之前就有过通过泄露俄军方部署信息,倒逼美国加大援助力度的案例,这次说不定是某个激进分支或者第三方代理人干的,既能达到目的又能撇清关系。 从过往案例看,这种级别的泄密几乎不可能是“意外”,2025年3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的团队就出过一次“低级错误”,把讨论也门空袭计划的加密群聊误加了《大西洋月刊》的编辑,导致军事行动提前曝光,但那是操作失误,而维特科夫的谈话是私密沟通,显然是被人刻意获取并泄露的。 更关键的是,能拿到这种谈话记录的,必然是掌握情报拦截或内部文件访问权限的机构,普通黑客根本没这个能力——就像2025年肯尼迪遇刺案文件泄露,连国家档案馆都得在白宫要求下紧急核查,可见涉密信息的管控有多严,能突破管控的绝不是普通人。 不管是美国内部反对派、欧洲情报部门还是乌克兰相关势力,背后的核心逻辑都是“利益博弈”,谁都不想让美俄的谈判按照对方的节奏走,而泄露谈话记录就是成本最低、效果最直接的“搅局工具”,毕竟舆论的炮火一旦燃起,再理性的谈判也得先停下来灭火,这就是政治泄密最阴险也最有效的地方。

0 阅读:41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