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包工头黄德满花3000元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宾馆,更名为维也纳酒店,

青丝共谈过去 2025-11-27 14:24:42

1993年,包工头黄德满花3000元接手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宾馆,更名为维也纳酒店,期初,酒店无人问津,甚至无法支付员工工资,就在大家都不看好它的时候,黄德满只有了一招,就让它会员数超过2000万,成为中国连锁酒店之王! 黄德满的起步真不容易。1977年他好歹考上大学,可体检费50块都凑不齐,只能灰溜溜回老家种地。那时候农村苦哈哈的,他也没闲着,农闲时候搞点小买卖,卖卖山货啥的,可都没赚到啥大钱。到了1980年,他开始拉毛竹去外地卖,这活儿累死人,但他咬牙坚持,慢慢攒了点本钱,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这第一桶金来得踏实,全靠他一步步积累。1993年,他揣着5000块南下深圳,先干土石方工程,当包工头管工地,深圳那时候到处是机会,他就这样攒了些钱。偶然瞅见一家欠债的小宾馆没人要,他就花3000块承包下来,改名叫维也纳酒店,剩下的钱继续搞工程。刚开始那宾馆破败,欠一堆债,谁都不看好他能撑下去。 接手维也纳后头几个月,生意冷清得要命,客人没几个,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好多人都走了。周边人议论纷纷,说这个乡下人肯定玩不转。黄德满没急,他仔细研究了深圳的酒店市场,发现低端经济型旅馆到处是,挤满了人,但中档商务那块儿几乎没人做,很多商务客愿意多花点钱住得体面点。他就定位中档,不搞廉价的,也不冲高端,房价定在200到300块,提供五星装修、二星消费。这招抓住了市场空缺。当时如家、汉庭这些经济型正火,但房间小、服务简单,商务客觉得不合适,四星五星又太贵。他把资金全砸进翻新,第一家店229间房,每间成本压到4万,他自己带队买材料、监工,供应商赊账边干边还。改造后加了独立空调、24小时热水、干净床品,这些在90年代深圳算高配。客人一传十,入住率很快就到100%,会员滚雪球般增长,到90年代末达130万,差不多占深圳人口的三分之一。 这定位中档的策略,让维也纳从没人问津变成热门。黄德满看到土石方生意竞争大、利润薄,2000年左右干脆关了那块,全心扑酒店。他投900多万二次改造,第一家店加咖啡厅、自助餐、会议室,服务也升级。资金不够,就靠老供应商延期付款。升级后性价比更高,客人反馈好,口碑传开,会员继续涨。2005年他开始全国布局,引法国投资基金,筹备上市。那时维也纳已在多个城市开分店,成了中档连锁的代表。2006年后,华住、首旅这些经济型巨头扩张快,同质竞争让入住率掉到85%。他赶紧调策略,加盟费从500万降到300万,拉更多中小投资者,还和阿里云合作搞数字化系统,优化预订和管理。到2018年,门店超300家,会员破2000万。 维也纳的成长靠的就是实打实的干劲。黄德满从没啥背景,就用供应商赊账滚雪球,早年现金只投30%,其余边赚边还。扩张不急躁,2008年一口气开十几家,统一改造老店标准。自创中档蓝海,避免经济型红海。人才激励也到位,内部合伙,员工成股东,激发活力。上市梦没圆,但2016年锦江股份战略投资后,维也纳冲向全球,目标千城万店。疫情时,很多酒店苦撑,维也纳推安心住服务、智能防疫,逆势增长。2022年数字化转型,会员活跃度升37%,线上预订占65%,2023年净利润增21%,创纪录。他总说,把客人当家人,房间当作品,坚持细节和品质,让维也纳在竞争中站稳。

0 阅读:0
青丝共谈过去

青丝共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