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 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 有家西方媒体《纽约时报》发明了个新名词,叫“中国式悖论”,意思是说,中国国家机器运转得飞快,国际上强大有劲,但普通老百姓却生活在“深刻绝望”里。 按他们的逻辑,国家强大和百姓幸福似乎永远是对立面——想当大国,就得拿民众当消耗品。 乍一看,好像有点“深度观察”,其实这是典型认知陷阱,没在中国真生活过的外国人,很容易就被忽悠过去。 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想象一下,一个社会真的弥漫着绝望,会是什么样子?街道会空荡,商店关门,孩子不敢上学,甚至出现抢劫和逃亡。 可中国的现实街头,画面完全不是这样,凌晨,外卖小哥还在骑车送餐,虽然累得直喘气;大厂程序员敲着键盘,把软件推向全世界。 年轻人喊着“卷不动”,转头又开淘宝店、做短视频,忙得不可开交;周末商场和景点挤满了人。 绝望的人不会这么“忙”,他们会躲起来、放弃或者慌乱,而现实是,人们拼命工作、创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在逃避死亡,压力有,但那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负担,不是“绝望”。 西方媒体总是搞不懂一个核心点:中国的发展模式不是“先剥削,再争霸”的老套路,在中国,国家的强大和老百姓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 水泥路、农村运输、城市高铁、医保体系——这些硬件和制度改善,都直接提升了民众生活。 硬化到村口的水泥路,是大叔干运输的底气;高速铁路让上班族通勤半径变大;医保报销覆盖百万家庭,让大病不再摧毁生活。 国家的强大带来的安全感,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护照出国不被刁难,企业出海不被轻易卡脖子,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 所谓“宏大叙事”,最终落在每个人的柴米油盐里,这种互为支撑的关系,被西方说成“矛盾”,根本就是断章取义或者故意制造“不自信”的舆论病毒。 更离谱的是,他们一边说“中国人无法发声”,一边对真实存在的反馈机制视而不见,现实是,中国的政务平台每天处理几十万条建议,哪里路灯坏了、哪里办事难了,曝光后马上就有人去解决。 这种互动和监督机制,完全不是西方几十年“威权压抑”的模式能理解的。 让他们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不仅在基础设施和科技制造上超车,还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这种模式挑战了他们长期坚持的“唯西方正确论”。 真正的绝望是什么?是城市街道不良品泛滥、流浪汉占街、商店不敢开门,这才叫社会崩溃,可他们一边承认中国发展快,一边却说百姓绝望,这才是精神分裂式的悖论。 事实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清楚:压力是实在的,但希望也是实在的。 路通到了家门口,生意做到了全球,日子一点点过出来,不是靠文章写出来的,这种脚踏实地的韧性,才是真正让外界紧张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