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提醒中国:一旦中日发生冲突,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手布下的“围攻局”。而且这局里藏的风险,比直接的炮火更棘手。 俄罗斯媒体这回的提醒来得及时,就在中日东海对峙又起波澜的时候,钓鱼岛周边的舰船巡航频次不断增加,油气田开发的争议迟迟没有定论,两国在军事部署上的相互试探越来越密集,表面看是双边领土与资源的博弈,实则背后早已布满了美西方编织的地缘陷阱。 美国在亚太编织的这张大网早已不是秘密。看看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的军舰如何在南海游弋,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也曾不远万里前来搅局。五角大楼2023年《中国军力报告》白纸黑字写着"整合盟友力量遏制中国"七个大字。 日本甘心充当马前卒,背后藏着不甘寂寞的野心。安倍晋三生前那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绝非失言,而是精心策划的试探。日本防卫费猛增至GDP的2%,疯狂采购战斧巡航导弹,这些动作早已超出正常防卫需求。 最阴险的招数藏在经济领域。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明摆着要重构供应链,把中国排除在外。荷兰的光刻机、日本的半导体材料、美国的芯片法案,招招都瞄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命门。这种围堵比军舰更可怕,它想扼杀的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权。 俄罗斯媒体此时发声,背后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他们刚从乌克兰战场尝到被西方集体制裁的滋味,最清楚被围堵的痛。这份提醒既有战略警示的意味,也带着联手破局的试探。 但我们绝不能掉进简单二元对立的陷阱。东盟国家拒绝选边站队,韩国在中美间谨慎平衡,印度更是保持着战略自主。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大国博弈的棋局上,永远存在着纵横捭阖的空间。 历史的教训血淋淋的。1930年代德国两线作战的噩梦,冷战时期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的惨状,都在提醒我们:大国最怕的就是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今天的中国需要的是更高明的破局智慧。 东海的风浪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连着台海的暗涌,牵着南海的波涛,更系着全球地缘政治的大棋局。在这盘棋里,每一步都要看得远、想得深,既要守住核心利益,又要避免掉入陷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