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完了,分赃开始了 乌克兰这仗打完了,分赃开始了。地归俄罗斯,钱归美国,命归乌克兰老百姓。 乌克兰这场打了快四年的仗,打到最后大家才看明白,原来早就定下了分赃的剧本,只不过各方都揣着明白装糊涂,只有乌克兰老百姓被蒙在鼓里当主角。俄罗斯拿地,美国搂钱,乌克兰人拿命买单,这句听着扎心的话,拆开了看全是实打实的现实。 战场上的硝烟还没散尽,谈判桌上的刀叉已经叮当响。俄罗斯用枪炮划下的界线,如今正试图用协议固化下来。乌东四州大约18%的领土,已然在俄军的实际控制之下,成了谈判中沉甸甸的筹码。克里姆林宫的算盘打得响亮,要把战场优势彻底转化为既得利益。 美国一边喊着和平调停,一边把手伸向了乌克兰丰富的家底。那份被媒体曝光的“美乌矿产协议”堪称赤裸裸的掠夺,美国企业能优先开发乌克兰的稀土、页岩气等战略资源,而乌克兰只能拿到一点“象征性分成”。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的数据更让人心寒,美国对乌援助中,真正送到前线的远不及半数,大把美金流回了美国军工企业的口袋。 欧洲的领导人表面强撑团结,内里早已裂痕累累。布鲁塞尔的会议桌上,争吵的焦点不再是“是否支持乌克兰”,变成了“谁该出钱,出多少”。北欧国家抱怨自己承担了过重的负担,而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则直接拒绝继续掏钱。欧洲的尴尬处境活像餐厅里被安排在“小孩那桌”的客人。 最苦的还是乌克兰老百姓。近十五万条生命消失在战火中,三百七十万人流离失所,曾经的家园变成了两百万座废墟。乌克兰的GDP萎缩到战前水平的40%,整个国家的元气伤得透彻。支撑他们血战到底的民意,也从最初的73%猛跌到38%。 泽连斯基的处境越发艰难,从身着军装的抵抗象征,到在华盛顿被迫换上西装,艰难地感谢美国愿意“出售”而非“赠送”武器。特朗普政府明确要求乌克兰接受领土变更的现实,这场仗的结局,从一开始似乎就写好了剧本。 所谓和平进程,成了大国讨价还价的集市。特朗普政府抛出的“28点计划”能迅速“瘦身”成“19点计划”,删删减减的九条条款,背后全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乌克兰的军事规模、北约身份都成了可以交易的筹码,唯独乌克兰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在谈判桌上轻如鸿毛。 这场冲突撕下了国际政治温情的面纱,露出了冰冷的现实。已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那句名言回荡在耳边:“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乌克兰的遭遇,为这句话添上了血色的注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