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蒋纬国奄奄一息,可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蒋纬国心心念念的也是他的发妻石静宜,他嘱咐自己二十岁的混血妻子,一定要将自己和她葬在一起。 蒋纬国1916年生于日本东京,生父戴季陶,生母重松金子,早年过继给蒋介石和姚冶诚。他从小接受严格教育,1920年代在上海苏州长大,1930年代进入东吴大学物理系,同时接受军事训练。1936年赴德国慕尼黑军校学习,加入德军山岳部队,从二等兵升至少尉,参与1938年德奥合并行动。1939年因国际形势返回中国,抗日战争中驻守潼关,任少尉到中校职务。战后专注装甲兵发展,担任战车团团长、装甲兵参谋长,推动部队装备更新。1949年迁台后,继续任装甲兵司令,创办宜宁中学安置官兵子女。1960年代创建三军大学,1975年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任校长,后转联勤总司令。1980年代担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和总统府资政,同时推动台湾足球协会事务。他一生军事著述颇多,却因出身背景在高层始终受限,晚年糖尿病缠身。 石静宜1924年生,父亲石凤翔是西北纺织业巨头,家族在西安影响力巨大。她自幼接受良好教育,能熟练阅读英文,性格开朗。1943年蒋纬国在西安火车上首次遇见她,她正专注看英文报纸,两人短暂交流。几个月后在当地宴会重逢,蒋纬国邀请她跳舞,配合默契,很快确立恋爱关系。石凤翔最初反对军人婚姻,担心生活不稳,但石静宜坚持,胡宗南等人从中协调。1944年2月在西安王曲镇常宁宫举行婚礼,蒋介石发贺电同意。婚后石静宜随军驻扎汉中等地,适应营房简陋条件,协助处理官兵福利事务。她管理能力强,参与创办学校,深受基层欢迎。两人共同出席社交活动,生活虽迁徙频繁,却相互扶持。石静宜多次怀孕,却因身体原因反复流产,一次舞会中突发意外加重习惯性流产问题。她坚持安胎,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身体逐渐消耗。 1949年迁台后,石静宜在台中接手宜宁中学,亲自安排官兵子弟入学,巡视教室解决实际问题。她热心公益,为军眷争取资源,在台湾早期环境里发挥作用。1952年她第九次怀孕,全家期待新生命到来。她小心避开剧烈活动,到诊所定期检查。医生建议调整产期,她接受安胎和催产措施。生产过程突发并发症,心脏负荷过重,抢救无效,于1953年3月21日去世,年仅35岁。当时蒋纬国在美国执行任务,归来只见遗体。他安排安葬台北六张犁墓地,选山坡位置,同时预建三座墓穴,一座留给自己,一座给养母姚冶诚。 石静宜去世后,蒋纬国两年内鲜少社交,工作成为唯一寄托。他书房保留她旧物,照片和信件整齐放置。1955年在美国军校进修期间,参加音乐会认识邱爱伦。她父亲邱秉敏任官员,母亲德国人,邱爱伦中德混血,出生1936年左右,外貌出众,活力充沛。两人因共同兴趣接近,1957年在日本低调完婚,当时蒋纬国41岁,邱爱伦21岁。婚后邱爱伦适应台湾生活,生下儿子蒋孝刚。蒋纬国对儿子重视,却在家事上渐显疏离。家中旧唱片和西安纪念物不时出现,邱爱伦察觉丈夫常独自翻看。 1997年夏季,蒋纬国糖尿病并发肺炎,多器官衰竭,入住台北荣民总医院重症室。医生多次发出病危通知,邱爱伦从纽约赶回,儿子蒋孝刚中断工作陪伴。蒋纬国体重急剧下降,靠仪器维持,右手感染肿胀,氧气罩覆盖面部。9月中旬一天,他短暂清醒,拉住邱爱伦手,反复交代迁葬六张犁墓地,与石静宜并排。他强调那是1953年亲选位置,旁边已有养母墓穴。 邱爱伦清楚丈夫书桌抽屉锁着石静宜照片,火车票根和舞会合影保存完好。蒋纬国年轻时在火车上借报纸,用英文交流惊艳石静宜。1943年西安宴会,两人华尔兹舞步吸引全场。石凤翔反对后,蒋纬国多次登门,1944年圣诞前后婚礼在常宁宫举行。婚后驻汉中,石静宜缝制营房用品,煮饭时两人围小桌闲聊。远处炮声不断,她仍管理福利,创办临时学校,士兵私下称赞。 石静宜1945年一次舞会腹痛流产,此后每次怀孕都需卧床。医生诊断习惯性流产,她身体虚弱却不抱怨。迁台后,她在宜宁中学忙碌,安排教室和伙食。1952年怀孕,她避开劳累,打安胎针延期,又接受催产配合日期。药物引发剧烈反应,心脏骤停。蒋纬国在美国接到消息,飞机落地直奔医院,已晚一步。他预建墓穴时,亲自监督位置,确保向阳通风。 邱爱伦婚后发现丈夫夜里常放旧唱片,旋律响起即停。1960年代,夫妻因习惯差异增多,邱爱伦喜好社交,蒋纬国专注研究。1975年后,她携子赴美,名义照顾宋美龄,实际长期分开。病房中,蒋纬国再次提及六张犁,邱爱伦点头答应。他交代细节后,表情放松。9月22日凌晨,他停止呼吸。 邱爱伦办理后事,未选五指山公墓,而是迁灵六张犁。墓碑黑色大理石,刻蒋纬国暨夫人石静宜,生卒年清晰。墓地正方形,褐色石块铺前半部,四周松树环绕。合葬仪式低调,亲友不多。邱爱伦监督迁移,确保并排安放。她站墓前整理花束,后返回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