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俄罗斯军方大手一挥,从中国订购了5000箱泡面当军粮。谁知,货刚到没几天,俄罗斯人就变脸了:我们要全额退款!中方极力挽回,直到得到退货理由一说出来,瞬间让人哭笑不得。 1994年,俄罗斯军方大手一挥,从中国订购了5000箱泡面当军粮。谁知,货刚到没几天,俄罗斯人就变脸了:我们要全额退款!中方极力挽回,直到得到退货理由一说出来,瞬间让人哭笑不得。 九十年代初那会儿,苏联刚散伙,俄罗斯经济乱成一锅粥,军队后勤补给捉襟见肘。士兵们冬天在零下几十度的野外,热饭热菜根本指望不上,压缩饼干啃着又干又硬,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中国货这时候开始大量涌进俄罗斯市场,便宜又实用,从衣服到锅碗瓢盆,全是老百姓抢手货。方便面这种玩意儿对俄罗斯人来说简直是黑科技,开水一冲就有一碗热乎面条,还带汤带味儿,体积小好运输,保质期又长,正好解决部队野外吃饭难题。 俄罗斯空军后勤部门最早注意到这东西。空军部队分散在各地,很多基地在偏远地区,补给车跑一趟得好几天。传统军粮热不起来,吃着没劲儿。采购人员从边贸市场弄来几包样品,军官们在办公室试吃,觉得比罐头强太多。1994年初,他们直接跟中国厂家联系,主要看中红烧牛肉味那种,酱包看着浓,蔬菜包和油包齐全。合同签得痛快,数量从几千箱直接提到上万箱,空军司令部那边先拿一批当办公零食,高层开会时都泡着吃。 中国工厂接到订单立马开工。东北几家方便面厂工人三班倒,面饼炸好冷却,调料包单独装袋,粉包酱包蔬菜包一个不少。箱子用硬纸板封严,外头贴俄文标签,写清楚冲泡方法和保质期。货物从工厂拉到港口,海运加铁路,一路往俄罗斯西部和远东基地送。运输途中遇上大雪,车厢外头结冰,但里头货物没坏。俄罗斯仓库验收时清点数字,一切正常。 订购风波与退货风波细节 货物分发下去没几天,问题就来了。俄罗斯士兵吃法跟中国人不一样,好多人把所有调料包一次性撕开全倒进去,加水后先喝汤。红烧牛肉味酱包里为了增香,加了辣椒油和辣椒粉,中国人吃着只是微微带劲儿,开胃得很。可俄罗斯人传统饮食里基本没辣椒,菜肴靠盐、黑胡椒、奶油、酸黄瓜调味,伏特加再烈也只烧胃不烧嘴。第一口汤下去,辣味直冲喉咙,好多人当场咳得停不下来,眼泪鼻涕一块流,舌头跟火燎似的。 基层部队反馈特别猛。仓库老兵把面饼扔一边,只捡蔬菜包啃。有的单位直接停发,士兵书面投诉堆到后勤桌子上。空军采购部门三天不到就打电话过来,口气硬邦邦,说产品有严重缺陷,必须全部退货全额退款。中方出口公司傻眼了,这批货国内卖得飞起,质检报告全合格,运输过程也没问题。要是真退,不仅钱砸手里,还坏了中俄刚热乎起来的贸易名声,那几年两国正签各种合作协议,军方订单是门面。 中方赶紧派人带样品飞莫斯科。现场检查仓库,箱子没开封的堆得整整齐齐,开过的调料包散落一地。俄方不肯多演示,只反复说士兵吃不了。中方提出降价处理或者补发新批次,对方一口回绝。双方开了好几轮会,翻译来回跑,气氛一度剑拔弩张。中方人员私下找基层仓库管理员聊,才摸到底细,原来全怪辣椒。俄罗斯人从小到大不吃辣,味蕾对辣椒零抵抗力,中国标准的微辣对他们等于烈性毒药。 这理由一说出来,会议室里中方人员差点笑场。俄军以能喝烈酒出名,一瓶伏特加下肚面不改色,却被小小调料包打败。采购军官脸挂不住,也只能干笑。中方没纠缠质量责任,直接认了文化差异的锅。工厂连夜停掉带辣配方,调味师加班试制新口味,去掉辣椒成分,多放洋葱粉、奶油粉、蘑菇精,推出鸡汤味、牛肉清汤味、海鲜味,汤头做得温和鲜香,贴近俄罗斯人爱喝的罗宋汤和奶汤风格。 新调料包做好马上空运过去。仓库工人一箱箱打开旧包,换上新包。士兵们再试吃,这次汤汁不刺激,面条热乎滑口,带点熟悉的奶香和蔬菜味,大家吃得干干净净。部队从司令部到偏远机场恢复正常分发,野外训练时士兵自己带几包,冬天围着篝火冲一碗,暖手又顶饿。 这单生意保住了,俄罗斯空军反而追加订单。方便面正式列为空军补给清单,远东部队冬天尤其依赖。中国厂家记取教训,以后出口前先寄样品给对方试吃,调研当地忌口。这件事也让更多俄罗斯人认识方便面,军方用着好,消息传到民间,超市开始上架清淡版中国面。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销量一年一个台阶。 你们吃过不辣的红烧牛肉面吗?或者遇上过类似的文化乌龙?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