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突击队被堵在地道里,快一个多月了,终于忍不住开始突围!以色列步兵在地道出口开火,打死6名突围哈马斯突击队员,俘虏5名哈马斯武装人员。 以色列与加沙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后,拉法缓冲区的地道系统里,大约200名哈马斯突击队员陷入了两难境地。这些武装人员被封堵在以色列控制区的地下网络中,算到现在已经快一个多月。 可能有人会问,哈马斯的地道不是号称“地下长城”吗?怎么会困成这样?这话没错,加沙的地道网络确实是哈马斯经营了二十年的家底,总长度据说超过725公里,光竖井入口就有五千多个,有的深达四五十米,能扛住重型炸弹,甚至铺着铁轨运物资。 可再厉害的工事,一旦被精准封堵就成了囚笼。这次被困的拉法缓冲区地道,刚好在以色列控制区内,停火后以军没给他们留任何补给通道,卫星天天盯着,无人机24小时盘旋,地面还埋着能感知震动的传感器,别说运粮送药,连只老鼠进出都难。 这200名队员的处境,比去年贝特哈农镇的13名敢死队员还难。去年9月,贝特哈农的哈马斯武装被以军“三层瓮城”围住,13个人为了掩护主力突围,钻进地道打游击,靠地雷炸翻3辆坦克,硬拖了7个小时,最后被钻地弹活埋。 可他们至少还有地面战友配合,而拉法的这些人,完全是孤军奋战。一个多月里,他们肯定是啃着发霉的压缩饼干,喝着限量的脏水,伤口化脓了只能用布条缠,心理上更是承受着巨大压力——明知出去可能送死,待着早晚饿死。 反观以色列这边,早就布好了天罗地网。以军对付地道有专门的“尖刀部队”,就是第933纳哈尔旅的战斗工兵营,他们清剿隧道时,从来不是盲目乱冲。 这次封堵拉法地道,他们先用卫星和热成像无人机锁定了所有出口,有的藏在废墟下,有的伪装成民房地窖,全被标得清清楚楚。 然后把兵力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带着能钻进隧道的侦察机器人,还有能拐弯射击的特殊步枪,再加上“苍鹭”无人机在空中警戒,形成了地上地下全方位封锁。这种准备,就是等着哈马斯撑不住的时候送上门来。 有人可能觉得哈马斯太冲动,可换作谁被困一个多月都得拼一把。但他们的突围战术实在太落后了,还是沿用以前“一窝蜂冲出口”的老办法,根本没料到以军的火力布置得这么密。 要知道,以军连隧道出口的地形都摸透了,提前在隐蔽处架好了机枪和火箭筒,等第一个人探出头时,火力马上就覆盖过来,前面的人倒下堵住出口,后面的人根本没法展开。 这种场景,和2014年冲突时很像,当时哈马斯也想从隧道偷袭,结果以军靠地震传感器提前预警,一次就打死19人。 更关键的是,哈马斯的隧道优势早就被以军破解了。以色列承认打了一年半,哈马斯还剩75%的隧道,但这些隧道大多成了“死胡同”。 以军现在对付隧道有绝招,要么用速干混凝土灌死出口,要么派微型机器人钻进隧道炸关键节点,甚至还用过灌海水的办法,让整段隧道变成地下河。 这次拉法的地道,显然已经被灌过混凝土,只留了几个出口,等于把哈马斯的退路全断了,突围只能是自投罗网。 这场惨败也暴露了哈马斯的致命问题:太依赖地道,却没解决补给和突围的配套战术。他们总想着靠地道藏人偷袭,可一旦被封锁就陷入被动。 反观以军,不光有技术优势,战术也灵活,知道困比打更有效,先用一个多月消耗对方的体力和意志,再以逸待劳守株待兔。这种实力差距,不是靠勇气就能弥补的。 看着那些牺牲的哈马斯队员,真让人难受,他们也是别人的家人,却成了冲突的牺牲品。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停火协议没顾及到这些地下的人,哈马斯的战术又跟不上以军的技术,惨败其实早已注定。 这场突围也给哈马斯提了醒,光靠挖地道不行,得有更灵活的战术和补给方式。而对以色列来说,虽然赢了战术,却把200人逼到绝境,也让更多人看清了冲突的残酷,这种“胜利”,终究换不来真正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