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日寇把许如梅绑在村口的大树上,赶来附近的群众围观。不料,当敌人无耻地扒光她的衣服后,竟脸色突变,后退两步…… 1943年,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刻,日本人搞了个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在海南岛上疯狂“扫荡”。 咱们的主人公许如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推到了命运的悬崖边。 很多人对烈士的印象往往是“生来刚强”,其实不然。许如梅原本是个富家小姐,出生在文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还是大律师。按现在的说法,她是妥妥的“白富美”,本可以穿着旗袍,在南洋风格的骑楼下喝咖啡,过安稳日子。 但她偏不。1939年日本人打进海南岛的时候,这姑娘刚中学毕业,直接跑到部队领导面前要求参军。当时领导看她细皮嫩肉的,还逗她:“你是女孩子呢!”结果许如梅回了一句特经典的话:“古时有花木兰代父从军,杨家女将忠贞报国,她们不也是女孩子吗?” 这句话,直接把她的命运齿轮卡进了红色的历史洪流里。她不仅参加了,还成了随军服务团的副团长,白天管战士衣食住行,晚上编写教材,甚至还要去老乡家里做思想工作。 咱们现在看历史,容易忽略“人”的属性。许如梅除了是战士,还是个母亲。 1940年年底,国民党反动派搞摩擦,许如梅在撤退路上生下了女儿符如来。那时候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前有日寇,后有顽军,她挺着大肚子在山林里钻。孩子生下来才29天,为了不拖累部队,也为了保住孩子的命,她心一横,把襁褓中的婴儿托付给了当地农民。 “有国才有家”,这话她说给父母听过,也做给了刚出生的女儿看。母女这一别,就是天人永隔。直到50年后,她的女儿才第一次知道母亲埋在哪里。这种痛,咱们现代人哪怕能共情百分之一,都觉得心如刀绞。 时间来到1943年,那个惨烈的年份。 那天夜里,日寇偷袭了许如梅借宿的村庄。她反应很快,一骨碌爬起来就跑,可惜子弹不长眼,她腿部中弹,流着血躲进了山里。敌人顺着血迹找到了她,像拖猎物一样把她拖回了梅种村。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是标题里提到的那个令人发指的时刻。 敌人把全村老百姓赶到空地上围观,把受伤的许如梅绑在村口的大榕树上。为了逼她开口供出组织机密,日本人先是用皮鞭抽,抽得皮开肉绽;接着抓着她的头发往树干上撞,撞昏了就泼凉水。 可许如梅呢?双目怒视,咬紧牙关,愣是一个字没吐。 敌人急眼了。这帮丧尽天良的畜 生 ,想出了最下流的招数——当众扒光她的衣服,企图用这种羞辱女性尊严的方式来击垮她的心理防线,同时也震慑在场的村民。 就在衣服被粗暴撕扯下来的那一刻,现场的气氛凝固了。按照常理,受害者会尖叫、会遮挡、会求饶。但许如梅没有。她依然昂着头,眼神里喷射出的怒火比刀子还利。 史料细节里虽然没有详细描写敌人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情境合理推断:当日寇看到眼前这具布满伤痕、刚刚生育过不久且极度瘦弱的躯体,不仅没有展现出丝毫的屈服与恐惧,反而散发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杀气”时,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震撼,足以让任何心虚的恶魔在那一瞬间本能地后退。 他们恐惧的,不是她手里的枪,而是她那种超越了肉体生死的精神压迫感。在那一刻,赤身裸体的许如梅是高大的,而全副武装的日寇却是渺小猥琐的。 然而,野兽终究是野兽。羞辱不成,他们变得更加疯狂。 日寇当着全村人的面,残忍地割下了许如梅的双乳,对她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肢体碎割,直到她停止呼吸。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24岁的年轻母亲,依然用沉默守护了战友,守护了组织。 她牺牲后,村民们含泪把她草草掩埋。 咱们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谴责侵略者的残暴,更是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支撑着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是信仰。这两个字听起来很虚,但放在许如梅身上,它是实打实的。是为了让女儿如来以后能活在一个不被践踏的国家,是为了让像她父亲那样的知识分子能挺直腰杆做人。 2020年9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许如梅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这是一座丰碑。 如今,在海口金牛岭的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里,许如梅安静地躺在那里。她的女儿符如来已经84岁了,每次去扫墓,看着母亲那张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的照片,老人家都会泪流满面。 那个当年被寄养在老乡家、连妈妈样子都没见过的女婴,终于读懂了母亲当年的决绝。那是大爱,是把母爱升华到了民族大义的高度。 对于许如梅来说,死亡从来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要我们还记得她,记得那双怒视敌人的眼睛,记得她面对刺刀时不屈的灵魂,她就永远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