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7日,时年43岁的第79军军长王甲本及其卫队因遭受日军的偷袭,壮烈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6 16:37:40

1944年9月7日,时年43岁的第79军军长王甲本及其卫队因遭受日军的偷袭,壮烈殉国于湖南东安县的一个村庄附近。 1944年,日本鬼子发疯了一样发动“一号作战”,也就是豫湘桂战役。衡阳保卫战打得天昏地暗,方先觉的第10军孤军守城47天。而王甲本率领的第79军,就是那个在外围拼了命想撕开缺口解围的主力。 衡阳最终还是陷落了。为了阻止日军继续向广西蔓延,王甲本带着部队向南转进,到了湖南东安、冷水滩一线阻击。 9月7日清晨,王甲本带着军部直属的手枪连,走到了东安县的一个小村庄——芭蕉村附近。就在这时候,意外发生了。 这次偷袭王甲本军部的日军,全部化装成了友军和普通农民。导致79军的警戒哨完全没反应过来。 等发现不对劲的时候,上千名日军已经像狼群一样扑了上来。 这时候,王甲本如果选择撤,其实是有机会的。毕竟他是军长,周围有卫队,利用地形掩护后撤,没人会说什么。但他没有。这位云南汉子,骨子里就没有“退”这个字。 他一看敌人涌上来,立刻指挥手枪连展开还击。子弹打光了,鬼子冲到了跟前。王甲本直接赤膊上阵,端起刺刀冲了上去。 王甲本的副官叫吴镇科,个年轻小伙子,才22岁。看到军长中弹了,血流如注,这孩子发了疯一样冲过去,一刀捅死一个鬼子,背起王甲本就想突围。可鬼子太多了,密密麻麻的像蝗虫。 最后的时刻,悲壮得让人不敢细想。王甲本被鬼子团团围住,腹部中弹,双手因为夺刀被割得血肉模糊。但他依然没有倒下,直到最后时刻,他的双手还死死紧握着那把染红的刺刀。 当支援部队赶到,从日军尸体堆里找到王甲本遗体的时候,在场的铁血汉子们全哭了。全身伤痕三十余处,刀刀见骨。 这就是中国抗战史上牺牲在刺刀战场上的最高级别将领。 王甲本牺牲后,遗体是谁收敛的? 不是哪怕一个国民政府的高官,而是当地的普通老百姓。 当时,芭蕉村的村民刘理谷带着9岁的儿子刘本智躲在山上。等鬼子撤了,他们回家一看,门口躺着两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后来听79军留下的连长说,这是军长。 刘理谷二话没说,把自家给老人准备的棺材捐了出来。村里另一位地主廖明宣也捐了一副棺材。村民们就这样,把王甲本将军和副官吴镇科,同穴合葬在了张家冲的后山坡上。 这一守,就是三代人。 从刘理谷,到刘本智,再到现在的刘孟江。整整80多年,刘家祖孙三代,守护着这位将军的英魂。 我觉得,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温度。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你为国捐躯,我就世代为你守墓。这种军民之间的生死契约,比任何纪念碑都来得厚重。 说到王甲本这个人,其实很有意思。他身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一种是“狠”,一种是“仁”。 军中有人叫他“王屠夫”。这个外号是因为他治军太严,严到让那些贪官污吏胆寒。 抗战后期,国军内部腐败问题很严重,吃空饷、克扣军粮的事儿不少。王甲本最恨这个。他当98师师长的时候,直接颁布了“四杀禁令”:临阵脱逃者杀!无辜扰民者杀!官兵同赌者杀!奸淫妇女者杀! 他不是喊口号。在他的作战日记里,红笔圈掉的名字,除了阵亡的,就是因为违反军纪被他枪毙的军官。连团长级别的,犯了事他也照杀不误。所以,那些想发国难财的人,背地里叫他“王屠夫”。 但在老百姓和正直的军人眼里,这哪里是屠夫,这分明是保护神。 再说说他的“仁”。 1942年,长沙会战期间,王甲本率部在浏阳河边痛击日军,击毙了日军联队长土屋镜次,歼敌上千。战后,面对满地的日军尸体,王甲本没有暴尸荒野,而是让石工凿石立碑,挖了一个大坑掩埋尸体,并亲手写下了“倭寇万人冢”五个大字。 这事儿传到日本,连敌人都被震撼了。后来有日本诗人写诗感叹:“甲本葬敌,德感日本。” 这就是王甲本。对侵略者,他像金刚一样怒目;对生命,他又有菩萨一样的心肠。他懂得,战争是残酷的,但文明不能在战争中泯灭。 其实,王甲本的出身并不低微。他父亲是滇军将领,和朱德总司令是同学。王甲本自己也是云南讲武堂的高材生,算起来还是叶剑英元帅的校友。 但他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习气。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再到三次长沙会战,他几乎打满全场。22场正面战场的大会战,他参加了11场。 特别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摆下“天炉战法”,王甲本的79军就是那个负责“炉膛”加火、侧击日军的关键部队。他打仗有个特点,喜欢硬碰硬,哪里最危险就往哪里冲,所以还得了个“硬战将军”的美名。 只可惜,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位硬汉,最终留在了湖南的红土地上。 王甲本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朱德总司令特意派人送来挽联:“东安县里悲霞日,玉霁亭边混共天。”横批是:“抗日民族英雄”。 这八个字,分量千钧。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