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风向标已经彻底改变!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在内的国家顶尖企业都在向中国看齐,这一次中国站在了技术输出端! 说白了,如今全球科技圈的风向早被中国带偏了,以前都是我们追着欧美技术跑,现在轮到他们反过来抄作业了,连硅谷那些曾经鼻孔朝天的巨头们,如今都得扒着中国企业的产品说明书找灵感。 要是往前倒腾个十几年,谁要是说中国能在科技领域让欧美企业追着学,估计得被当成天方夜谭。 那时候不管是手机芯片、通信设备还是新能源技术,几乎所有拿得出手的科学技术都是欧美首发,我们想买点核心部件还得看人家脸色,有时候花了大价钱,拿到的还不是最先进的版本。 就像早年我们做智能手机,芯片得靠高通,屏幕得靠三星,连操作系统都得用谷歌的安卓,说是自主研发,其实核心技术还攥在别人手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确实能少走不少弯路,我们也靠着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慢慢积累了经验,但心里始终清楚,这种借力只能是过渡,真要在科技圈站稳脚跟,还得有自己的硬家伙,所以我们一直保持着谦虚的姿态,从来没觉得自己已经有多厉害。 不过这些年的进步是真真切切能看见的,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十年前我们还得从德国、日本引进生产线,现在反过来,德国大众要跟比亚迪合作开发新车型,英国的伦敦出租车都换成了吉利的新能源版本。 这不是说我们一下子就超越了所有人,而是跟自己过去比,确实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的跨越。 技术这东西最公平,好不好用、实不实用,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以前我们出口的大多是低端制造品。 现在华为的 5G 设备卖到了全球 170 多个国家,大疆的无人机占据了全球消费级市场 70% 以上的份额,就连新加坡那样的科技强国,都要引进我们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来解决能源问题,这些不是靠宣传吹出来的,而是靠产品性能和技术实力赢来的认可。 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硅谷的反应,以前硅谷的巨头们根本不把中国企业放在眼里,现在却处处透着恐慌。 去年特斯拉专门在上海建了研发中心,还挖了不少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工程师,目的就是为了跟上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节奏;苹果的供应链也开始往中国倾斜,不仅把更多零部件生产放在中国,连研发团队都在增加中国成员的比例。 有外媒报道说,硅谷的投资人现在每天都在研究中国的科技动态,生怕错过下一个风口,这种恐慌恰恰是中国技术崛起的最好证明。 其实这风向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我们花了十几年时间,在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持续投入的结果。 就像特高压输电技术,我们从 2004 年开始研发,花了 16 年时间才实现全面自主化,现在成了全球标准的制定者;量子通信领域,我们从跟跑欧美到建成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现在再想把这风向转回去可没那么容易了,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转化,每个环节都有了自己的体系,而且还在不断吸引全球的人才和资源向中国聚集。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骄傲自满,毕竟在芯片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我们跟欧美还有差距,还得继续沉下心来搞研发。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中国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角色已经变了,以前是技术输入国,现在成了技术输出国,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全球科技发展的节奏,也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多话语权。 本文仅代表个人对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观察与解读,不同视角可能有不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