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了山东邹平三无“手搓直升机”。在以往评论区肯定是一片骂声,但是这一次很不

名城探寻 2025-11-26 15:15:42

央视曝光了山东邹平三无“手搓直升机”。在以往评论区肯定是一片骂声,但是这一次很不一样,相当多的评论认为政府应该支持这样的民间创新,政府不应该简单的查处了事,而是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政府应该开放低空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把直升机做成一个产业。 评论区的呼声并非没有道理。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民间爱好者的探索往往藏着产业突破的火种,邹平这些制作者能想到利用面条机床与飞机制造机床的通用性开展研发,这种跨界转化的意识本身值得关注。但争议的焦点其实很清晰:支持创新绝不等于纵容安全隐患,扶持产业更不能绕过基本规范。 曝光画面里的细节足以让人揪心。生产车间一半堆着面条,一半摆着未完工的飞机,机身污秽、螺丝生锈,四年的旧桨叶随意丢在地上沾满灰尘。 制作者坦言无法取得民航主管部门的生产许可和合格证,却敢宣称产品“品质有保障”,甚至使用二手发动机、汽车发动机改装替代航空专用部件。 试飞不在正规机场,选在农田改造的道路上,操作的人连飞行执照都没有,这样的“产品”一旦上天,不仅威胁驾驶者自身安全,更可能成为悬在地面人群头顶的风险。2024年9月四川就有男子驾驶类似“三无”飞机直播时坠亡,上千观众目睹惨剧,这样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 更值得警惕的是背后隐秘的交易链条。卖家通过飞行交流群和二手平台接单,用“配件套材”合同掩盖整机销售的实质,一批能做二十架,卖出十八架都不了解买家身份和用途。 我国《民用航空法》明确要求航空器必须取得型号合格、生产许可和适航许可,《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更是禁止将汽车发动机直接用于航空器,这些规定不是障碍,而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底线。邹平联合调查组连夜介入查处,本质上是对公共安全的负责,绝非对创新的打压。 有意思的是,山东本身正在全力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省政府出台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培育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千亿规模产业,滨州正是重点布局的“多点支撑”城市之一。 方案里提到的建设飞行服务站、开放低空航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等举措,恰恰回应了网友对“扶持创新”的期待。这说明政策方向与民间诉求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让零散的民间探索纳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真正的扶持从来不是对“三无”产品网开一面。可以建立民间创新与监管部门的对接机制,让爱好者的技术探索有专业指导,帮助他们理解适航标准和生产规范。 针对资金不足、资质难办的问题,可依托山东的低空经济专项资金和创新平台,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认证辅导和资源对接。更重要的是落实方案中“开放融合低空航线”的要求,划定合法试飞区域,让创新实践有安全的试验场。这样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给创新留足了空间。 民间创新的活力需要保护,但产业升级必须跨过规范门槛。那些生锈的零件、隐秘的交易、无资质的飞行,不是值得鼓励的“野路子”,而是产业发展初期必须剔除的隐患。山东的低空经济蓝图已经绘就,民间爱好者的热情如果能导入合规轨道,完全可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活力量。 创新与规范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共生关系。没有创新,产业会失去活力;没有规范,创新终将行之不远。对邹平“手搓直升机”的处理,恰恰是平衡两者的契机——既依法消除安全风险,又从中捕捉创新火种,让政策扶持精准落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2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