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

精彩山寒客 2025-11-26 14:18:01

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 《纽约时报》抛出的“强国悖论”论调,将中国的国际崛起与国内民生感受对立起来,声称普通人成了“大国地位的牺牲品”。 不可否认,当前国内部分群体确实面临收入增长放缓、就业竞争加剧等经济难题,但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歪曲为“国家强大与个人福祉的对立”,显然忽视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基本面和民生改善的客观事实。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2509元,实际增长5.2%,这个数字背后是绝大多数家庭收入的稳步提升。但为何仍有不少人感到经济压力? 核心在于收入分配的结构性矛盾:居民收入中位数增速4.5%低于平均数,1%的富裕家庭掌握34%的总资产,而底层50%家庭财富占比不足15%,这种差距让普通工薪族的体感与宏观数据产生落差。 尤其是工资性收入占比达57.4%的普通家庭,面对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时,更容易感到压力。 青年就业市场的“冷热不均”也加剧了焦虑,16-24岁青年失业率虽连续三月回落仍达14.5%,高校毕业生优质岗位供给不足、县域青年就业渠道有限等问题,让年轻人对未来的担忧更加真切。 但这些困难绝非“国家牺牲个人”的证明,反而正在被针对性解决。 中国的发展逻辑从来不是“做大蛋糕”后忽略“分好蛋糕”,而是通过政策调整持续缩小差距。 2025年专项债发行4.4万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1000亿元育儿补贴、200亿元免费学前教育资金已精准投向民生领域;云南将74%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城乡低保标准大幅提高,这些举措正是用国力反哺民生的直接体现。 在就业方面,湖北监利培育“面点师”“龙虾养殖能匠”等劳务品牌,带动55.6万人就业,云南宾川的“果业新农人”让7.5万人实现家门口增收,这种“产业兴+个体富”的模式,正在打通宏观增长与微观受益的通道。 所谓“人们无从发声”的说法,更是与现实严重脱节。2025年全国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年处理2400万件诉求,问题解决率高达96.7%,医保目录调整、住房政策优化等民生决策中,公众通过网络平台提出的建议被广泛采纳。 就像2025年医保目录新增402种新药,平均降价50%,其中不少罕见病药品正是源于公众诉求,这种制度性的民意回应渠道,远比虚假的“发声自由”更具实际意义。 而所谓“高储蓄率=绝望感”的解读,同样站不住脚,2025年前三季度居民新增储蓄17.94万亿元的同时,社会消费总额增长5%,服务类和升级类消费大幅上涨,这恰恰是老百姓理财意识提升、消费更趋理性的表现,而非对未来的绝望。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客观看待。 宏观层面,中国制造业占全球31.6%,新能源、AI等产业的突破为经济筑牢根基;微观层面,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56:1降至2024年的2.34:1,中等收入群体已达4亿人,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进步。 部分群体的经济困难,是任何国家发展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阶段性问题,而中国正在通过“十五五”规划提出的“城乡居民增收计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至8亿人的目标,持续破解这些难题。 所谓“强国悖论”,本质上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误读。 中国的强大从来不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民生福祉。那些无视民生改善的客观数据、刻意放大发展中问题的片面论调,终究会被事实打脸。 毕竟,普通人的生活感受固然需要重视,但将其歪曲为“牺牲论”,显然是对中国亿万民众奋斗历程和民生改善成果的不尊重。

0 阅读:1
精彩山寒客

精彩山寒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