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开始了!中国海警这回不是去“散步”,而是直接上演了一出“拔钉子”的硬核大戏。

文史典个 2025-11-26 11:18:09

行动开始了!中国海警这回不是去“散步”,而是直接上演了一出“拔钉子”的硬核大戏。   11月16日,中国海警1307舰艇编队在东引岛、乌丘屿周边展开了一场高规格的“拔钉子”行动。   多艘大型执法舰与无人机组成立体巡逻网,对台方自设的“限制水域”实现全域覆盖。所谓的红线在海空协同的监控下被彻底物理抹除,这一幕让台海局势迎来新的转折。   东引岛、乌丘屿绝非普通岛屿,它们是台军第一道防线的核心节点。   东引岛总面积仅4.71平方公里,由东引、西引两岛组成,退潮时可涉水通行,山体被全面挖空,隧道网络连通指挥所、弹药库与火力点,堪称“海上堡垒”。   这里长期部署着“天弓2”“天弓3”防空导弹、“雄风2”“雄风3”反舰导弹,部分导弹射程可覆盖大陆沿海,是台军监控闽江口航道的导弹前哨。   这些岛屿既是地理要冲,更是台方军事部署的“保险丝”。中国海警选择在这些敏感海域展开常态化执法,本质上是对台岛外围防御体系的实质性削弱。   此次行动的最大亮点,是“立体围猎”模式的成熟运用。多艘海警执法舰与无人机密切配合,采用“切角穿越”“错位包围”的战术,反复进入岛屿近岸区域。   这种操作持续压缩台方“海巡署”舰只和人员的活动空间,最终形成全方位的海空监控闭环。   海警在该海域的存在感和覆盖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以往“点到即止”的象征性出巡不同,这次行动是执法力度的全面升级。   这一转变的直接诱因,是2024年2月14日的“厦金渔船事件”。当时福建一艘渔船在金门海域作业时,被台“海巡队”驱离并发生碰撞,导致渔船倾覆、2名渔民遇难。   事件发生后,国台办明确表态,不存在所谓“禁止、限制水域”,中国海警局随即宣布在厦金海域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查。   如今,这种“金门模式”被复制到东引、乌丘海域,标志着中国海警已将台海敏感区全面纳入日常执法序列,相关海域的执法权正在被稳步回收。   值得注意的是,军警协同已成为此次行动的常态。自2025年5月23日起,东部战区与中国海警就已多次同步开展联合巡航,形成“海军在外、海警在内”的多层次分工。   东部战区舰机在外线策应,保持随时响应的能力;海警则深入“第一线”执行执法任务,成为主权维护的“第一触点”。   这种低调却高效的协同机制,既强化了行动的威慑力,又因海警的执法属性,在国际法框架下更具话语权,有效规避了不必要的舆论争议。   行动期间的通信交锋细节,更凸显了主权立场的坚定。当台方试图用英文喊话,营造“对等交流”假象时,中国海警直接回应“请讲中文”,并明确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这一细节绝非简单的语言要求,而是将主权主张落到每一个执法环节的具体体现,从话语层面就拒绝了任何分裂企图。   台方划定的“限制水域”红线,在此次行动中形同虚设。海警舰艇多次驶入岛屿近岸,让岛内媒体纷纷自我质疑:“限制水域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面对台方的舆论炒作,中国方面的回应干脆利落——不谈判、不回避,直接以实际行动改写现实。   从军事效果来看,台岛外围防御体系已遭受实质性冲击。这些外岛原本是台军的补给枢纽、人员轮换中转站和前沿监控哨点。   海警的常态化巡查,让台军的海上补给线变得极为不便,人员轮换、设备维护都受到明显限制,岛屿的实际控制权已开始松动。   更关键的是,东引岛和乌丘屿的雷达点位,已被海警无人机和舰载设备纳入监控圈,台军的监侦能力遭到直接压制。   当海警大型执法舰与台方小型舰艇同框出镜时,前者的高大威严与后者的渺小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带来的心理震慑不容小觑。   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这些外岛的防御作用本就有限。面对解放军的远程火力覆盖,单靠岛上的导弹和工事难以形成有效拦阻。   中国海警的执法行动,进一步削弱了这些节点的实际军事意义,让台方的前沿防线逐步失去功能。   从法律层面来看,此次行动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据。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对东引岛、乌丘屿周边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和管辖权。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明确规定,海警机构有权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巡航、警戒,制止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   以海警为主导、走“执法路径”的方式,避免了高调“军演”可能引发的过度解读,更具国际法正当性,也让外部势力难以找到介入的借口。   台方对此反应谨慎,尽管岛内舆论一片质疑,但在实际操作上,台方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反制措施,面对中国海警的高频巡查,台军只能被动应对,防线压力持续加大。   可以预见,未来对台外围岛屿的管控将更加常态化、体系化。随着执法密度的持续叠加,这些岛屿的军事与补给功能会被进一步削弱,台方所谓的前线防御终将“名存实亡”。   参考信源: 中国海警舰艇今日在我钓鱼岛领海巡航 2025-11-16光明网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文史典个

文史典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