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军曾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两个日军主力部队交锋,双方在湖北石牌

昱信简单 2025-11-26 05:44:0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军曾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两个日军主力部队交锋,双方在湖北石牌上演了一场最为惨烈的白刃战。那两个手上沾满同胞鲜血的主力部队就是第六师团和第十六师团。 1943年5月29日清晨,曹家畈高家岭的空气里飘着硝烟与血腥,日军第六师团的士兵踩着同伴的尸体往上冲,刺刀上的寒光,与三年前南京街头的屠刀别无二致——只是这一次,他们面前站着的,是不愿再退后半步的中国人。 石牌这地方,看着像块普通的江边礁石,却是川江防线的最后一把锁。往下能卡死宜昌到荆州的水路,往上能护住通往重庆的航道,离陪都不过四百八十公里,丢了它,西南半壁江山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塌下去。 守在这里的是国军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开战前让每个士兵都整理好家书和遗物。誓师大会上他声音沙哑却字字千钧:“石牌在,我们在;石牌丢,我们死!”十五万将士就这样在峡江两岸的山岩上凿洞架炮,把自己变成了防线的一部分。 日军早打过石牌的主意。1941年正面硬冲,被江防炮台揍得头破血流;1943年,他们换了花样,十万大军绕到石牌背后,想抄后路——这支队伍里,第六师团和第十六师团的番号,正是南京大屠杀最刺眼的血色标签。 5月中旬的平善坝,日军战机九架一组,像饿鹰一样盘旋轰炸。山头上的石头被炸得粉碎,守军却像藏在石缝里的蝎子,等鬼子爬到阵地前三十米,才突然从岩缝里冒出来,机枪和手榴弹织成的火网,一次次把“皇军精锐”打回山脚。 5月27日,日军主力终于撞上了中国军队的正面防线。三八大盖组成的密集队形往前涌,山炮在后面瞎轰一气,想用人海战术撕开缺口。中国士兵却不急,敌机炸的时候就缩在天然溶洞里,炮火一停就立刻钻出来,等鬼子进到百米内,迫击炮、机枪、步枪同时开火,手榴弹像冰雹似的砸下去——简单,却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踩着同伴的尸体。 可日军毕竟是打了多年仗的精锐,一波被打垮,另一波又涌上来。阵地上的尸体堆得越来越高,有时候子弹打过去,都会被尸体挡住。 最狠的时刻还是5月29日的高家岭。日军先是派飞机把阵地炸得坑坑洼洼,接着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十几次冲锋。打到后来,守军阵地上子弹打光了,手榴弹也扔完了。 “跟小鬼子拼了!”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战士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像潮水一样冲出战壕。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战场上奇怪地安静——听不到枪响,只有“叮当”的刺刀碰撞声、“杀啊”的喊叫声,还有骨头被砸碎的闷响。一个战士刺刀捅进鬼子肚子拔不出来,就用枪托猛砸对方的头;另一个断了腿的小兵,抱着鬼子滚下悬崖,掉下去的时候还死死咬着鬼子的耳朵。 第六师团的刽子手们急红了眼,竟然违反国际法用了毒气弹。没有防毒面具的战士,就用尿湿的毛巾捂着脸,眼泪鼻涕流个不停,却没人后退一步。他们知道,身后就是重庆,是大西南,是千千万万等着他们守护的同胞。 山坡上的红土和血混在一起,踩上去黏糊糊的,每走一步都陷到脚踝。原来青绿的草叶,全被染成了暗红色,连流下来的雨水,都带着一股铁锈味。 胡琏在指挥部里,透过望远镜看着高家岭,手指捏得发白。他下了命令:所有预备队,全部顶上去——“哪怕最后只剩一个人,也要站在高家岭上!” 傍晚的时候,太阳把高家岭染成了血红色。日军的冲锋终于停了,活着的鬼子拖着伤兵往山下跑,一路上丢得到处都是尸体和武器。中国士兵有的靠在树旁牺牲了,手指还扣着扳机;有的还有一口气,看到鬼子退了,咧开嘴笑了笑,就再也不动了。 这场仗,中国军队一共歼灭了七千多日军,把那两支手上沾满南京同胞鲜血的师团打残了,让他们再也没力气往西打。 战斗结束后,活下来的官兵和老百姓在石牌后山砌了个池子,从长江里挑水,给牺牲的将士擦洗身上的血和泥。清水倒进去,一下子就变成了红色,后来大家就叫它“浴血池”,现在还在那儿,像一只眼睛,看着峡江的潮起潮落。 你知道吗?石牌保卫战被叫做“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是因为它保住了重庆,保住了大西南,给咱们抗日战争的反攻留下了希望。 那些在白刃战里牺牲的战士,好多都没留下名字。可他们用血肉筑成的防线,比三峡的石头还结实。 现在咱们过着安稳日子,不能忘了当年那些年轻人。他们用刺刀和命,把侵略者挡在了峡江外面,把希望留给了我们。石牌那场仗,会永远刻在中国人的心里——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是用热血和勇气撑起来的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昱信简单

昱信简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