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要么在中国境内,要么在朝鲜半岛,不是在日本本土,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植根于民族记忆的“战场外推”思维,塑造了日本对战争的独特认知——即便战败,本土也能免于战火蹂躏。 公元663年的朝鲜半岛海域,白江口之战印证了这一点。日本集结四万兵力、千艘战船,妄图在朝鲜半岛压制唐朝与新罗联军。 这场海战以日本水师溃败收场:四百余艘战船在烈焰中解体,过半士兵葬身鱼腹。 但彼时的日本列岛,农田依旧耕作,村落炊烟未断,仿佛这场惨败只是远方的一场喧嚣——本土未受一箭之伤,损失的不过是虚荣与野心。 时间推移至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浪人与海盗组成的倭寇集团,将“境外施暴”的逻辑演绎得更为露骨。 他们驾着快船袭扰中国东南沿海,从浙江到福建,再到广东,所过之处村落被焚,百姓遭屠戮,劫掠财物后便扬帆逃遁。 而日本列岛依旧歌舞升平,连像样的海防工事都无需构筑——这种“作恶者无代价”的记忆,逐渐沉淀为战略惯性。 甲午战争则让这种惯性转化为实打实的利益掠夺。日本精心策划的海战锁定黄海,陆战部署辽东半岛与山东威海卫,战火全程在中国领土领海燃烧。 日本投入约2亿日元军费,却从中国攫取2亿两白银赔款及3000万两赎辽费,合计折合约3.6亿日元——相当于其三年财政收入。这笔“战争横财”助推日本跻身列强,中国却因割地赔款国力骤衰。 “战场外推即稳赚不赔”的错觉,自此深植日本战略思维。 二战期间,这一策略被推向巅峰:从中国东北蔓延至华北、华东,再扩张到东南亚,战火席卷整个亚洲大陆与太平洋岛屿。 直至1945年,日本本土才遭遇大规模攻击,但他们仍将此归咎于“战线过长”,而非“战场外推”思路本身的致命缺陷。 如今的日本,仍在复制这套过时剧本。嘴上高喊“自卫”,行动却直指“境外作战”准备。 2025财年,日本防卫预算飙升至9.9万亿日元,过半资金投入远程打击武器与离岛防御——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射程从200公里提升至1500公里,目标直指中国上海、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 与美国联合开展的“利剑”“东方之盾”军演,选址始终锁定东海与冲绳,这些远离日本本土的区域成为模拟“境外拦截”的演训场;驻日美军的5万兵力、54个军事基地,亦多部署冲绳这一“前沿阵地”,为日本筑牢外推防线。 日本依旧迷信地理屏障:朝鲜海峡与东海的阻隔,曾让中国地面部队难以逾越;如今,他们仍天真以为,凭借美国海军与自身“准航母”,就能将战场禁锢在大陆沿岸。 但时代的车轮早已碾过旧梦——中国的东风-26导弹射程达4000公里,日本全境均在其精准覆盖范围内;航母战斗群已实现第一岛链突破,歼-20隐形战机的远程奔袭能力,岂是当年螺旋桨机能比拟的? 一千多年来“本土无忧”的幻梦,该醒醒了
高市早苗说:“战争是上一代人打的,我们为什么要向中国道歉?”这话在日本年轻人中广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