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强烈反对。这份声明来自七个国家,会议开了两天,从讨论全球热点问题到敲定合作立场,最后拿出的文件里,不少内容都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七国集团的联合声明事件,源于2024年6月13日至15日在意大利普利亚大区举办的峰会。这次会议本是年度例行聚会,旨在协调成员国在经济、安全和气候领域的立场,但涉华内容成为焦点,引发北京强烈反弹。七国集团由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组成,自1975年成立以来,本是发达经济体间的协调平台。那时石油危机肆虐全球,这些国家总产值占世界近七成,决策影响力辐射汇率稳定和能源分配等领域。进入21世纪,格局悄然转变。到2023年,其经济占比降至约三成,而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达全球五分之一,涵盖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和通信设备等关键产业。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持续投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积累而成。七国集团成员感受到市场份额的压力,尤其在汽车和科技领域,本土企业面临进口竞争加剧。外交层面,台湾海峡和南海议题反复被提及,这些地区涉及多方利益,但七国常以航道自由为由表达关切。乌克兰冲突爆发后,他们进一步将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联系纳入议程,尽管北京多次推动调解。 峰会进程从全球热点入手,逐步聚焦合作机制。第一天上午,乌克兰援助资金分配占据首位,成员国敲定贷款细节和重建方案,强调前置资金支持,以应对俄罗斯的持续压力。加拿大总理强调工业产能提升,美国总统则圈注数字报告,德国提出碳税协调,日本记录供应链风险。这些议题看似分散,却为后续经济安全铺路。午间转向中东和非洲投资,意大利作为东道主推动马泰计划,旨在通过基础设施援助缓解移民压力。欧盟主席补充贸易摩擦影响,避免措施引发连锁反应。下午扩展到印太地区,南海巡航和东海稳定成为热点,日本外长列出航迹数据,英国强调台湾机制,法国指出人工智能壁垒。 这份声明的核心在于经济领域的指责,七国集团直指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实践,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在电动汽车、钢铁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生产规模扭曲了全球市场,导致本土企业订单减少和就业压力增大。欧盟在峰会前夕宣布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高达38%,美国贸易代表公开欢迎此举,称其有助于抵消非市场行为。财政部长也重申与中国对话中的关切,强调保护企业免受损害。声明中,七国承诺继续采取行动,平衡竞争环境,补救既有损失。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延续了以往趋势,如2023年广岛峰会的经济安全框架。七国集团并非寻求脱钩,而是推动去风险化和多元化,鼓励成员国分散供应链,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来源。人工智能和5G通信同样受波及,他们担忧技术转让壁垒,呼吁加强伦理框架和数据隐私。 外交议题上,声明对南海和东海的表述最为尖锐。七国集团重申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举动,包括武力或胁迫,强调中国海上主张缺乏法律依据。他们引用2016年仲裁法庭裁决,作为和平解决争端的里程碑,并批评海岸警卫队和海上民兵的危险使用,阻挠高海自由航行。台湾海峡稳定也被纳入,成员国呼吁维护和平机制,避免升级风险。乌克兰冲突后,这一关切扩展到军工领域,他们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部件,支持侵略行为,并威胁对涉事金融机构实施制裁。尽管北京通过日内瓦渠道推动停火,但七国视之为地缘政治拖延。欧盟操作如ASPIDES介入红海护航,防止环境灾难,也被纳入声明,作为维护航道安全的例证。英国和加拿大作为美国盟友,立场最坚定,日本借此强化亚洲存在感,意大利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但峰会中保持一致。 中国对声明的回应迅速而坚定。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逐条驳斥,称文件干涉内政,充斥偏见和谎言,呼吁基于事实开展合作。北京强调,七国集团不代表国际社会,不过是维护西方霸权的工具。中国外交渠道活跃,驻欧盟使馆约见官员,重申共赢立场,推动双边谈判继续。经济数据支撑回击,制造业出口创新高,电动车销量在欧洲和日本持续增长,比亚迪和蔚来品牌进入本土市场。 国际事务中,中国坚持劝和促谈,从未向冲突方提供武器,与七国做法形成对比。香港问题上,北京重申国安法维护稳定,保障“一国两制”框架。新兴国家私下加强与中国基建合作,东南亚高铁项目推进,非洲太阳能援助落地。这份声明制造一时波澜,但未能阻挡全球协作趋势。在气候峰会上,各方交换文件,寻求粮食协议,中国贡献突出。七国集团国内政治动荡,美国国会听证供应链多元化,日本防卫提案调整,英国审查机制更新,加拿大选举筹备,意大利巩固欧盟席位。格局动态平衡,中国经济韧性凸显,国际影响力稳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