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德国对中国已经无关紧要,柏林出版的《日报》评论到,德国政治家出访中国,

是刘大惜 2025-11-25 15:38:25

德语媒体:德国对中国已经无关紧要,柏林出版的《日报》评论到,德国政治家出访中国,往往都是在执行一个“不可完成的使命“。如果他开诚布公地讨论敏感议题,会被中方指责为“说教“,一些德语媒体也会指责他傲慢无礼。而如果他回避敏感话题,则会被痛批丧失了道德标准: 克林拜尔政治路子走得稳当,但转到国际,尤其是中国,这水深着呢。2024年,德国对华政策大变样,从前那“共赢”梦醒了,转成“战略竞争”。欧盟推反补贴调查,德国车企叫苦,怕丢中国市场。克林拜尔上台后,默茨政府得平衡:经济离不开中国,安全又得防着。 2024年贸易逆差87亿欧元,创纪录,中国出口德国货涨11%,价格还降4%。德国经济研究院说,关键进口依赖没变,半导体、稀土全卡脖子。克林拜尔访华前,瓦德富尔外长10月计划去北京,中方只答应一会,他就推迟了。这事儿闹得,德国媒体炸锅,觉得北京在施压。 克林拜尔11月17日飞北京,带德意志银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和银行保险高管,首站中德金融对话。会见副总理何立峰,谈贸易、供应链和全球稳定。中国超美成德国最大伙伴,前八月出口额破纪录。但克林拜尔点出产能过剩,钢材、电动车全线压德国企业。 柏林《日报》早评论:德国政客访华像“不可能的任务”。直说市场准入、地缘支持?中方叫“说教”,会场凉凉,翻译慢半拍。回国,德媒社论批“傲慢”,列历史旧账,说脱离现实。躲着谈,只聊机会?国内痛骂“丢底线”,道德破产。克林拜尔挑中间路:用数据包关切,避指责味儿。摊图表,秀2024年德国对华投资57亿欧元,占欧盟近半,铺垫公平竞争。 这困境不是新鲜事儿。2023年德国首份中国战略,喊“去风险”,但没硬指标,企业还深耕中国。车企R&D全搬那儿,卖全球最大车市,三成销量靠中国。化工制药也大把投,但本土竞争猛。克林拜尔访华,收获27项共识,稀土供应承诺亮眼,中方说“可靠渠道”。 但《日报》戳破:北京核心路线不动,公平竞争、周边战争经济支持,全不让步。德国部长硬软都白搭。克林拜尔强调欧盟协调,不孤立行动。午后访汽车厂,聊半导体短缺,订单堆仓库空。晚上宴请,举杯提海关简化。上海转场,高铁上审企业名单,黄浦江边圆桌谈物流瓶颈,承诺带反馈。 这趟行,暴露德国尴尬。贸易依存高,2024年中国FDI进德国35亿欧元,排第十。新投资项目第三。德国投中国80亿,六成欧盟总额。汽车占七成。但中美贸易战,北京转口欧盟,德国成缓冲。特朗普关税一压,中国货涌德国,价格战打残本土业。 克林拜尔带金融团,想开门中国资本市场,银行保险求准入。联合公报说,加强宏观协调,多边推恢复。可现实骨感,德国企业“在中国,为中国”模式,R&D供应链全本地化,活命招但风险大。柏林智库说,北京随时关龙头,德国太曝险。克林拜尔回来说“对话渠道通”,但《日报》冷笑:德国立场已无关紧要,对抗梦碎,回现实追悔。 德国这政策,逻辑是务实,但内涵浅。默茨政府上台,CDU推强硬,社民党拉平衡。2024选举后,大联盟预期,经济安全不上议程。克林拜尔管财政,监督KfW银行,贷中小企业、气候基建。但对华,阻力大,企业游说猛。 欧盟反胁迫工具、新补贴规,全得德国点头。可企业怕贸易战,宁愿深耕不退。克林拜尔访华,稳信号,但没变大局。北京路线固,德国声音弱。接地气说,这就像老哥们儿做生意,明知对方强势,还得笑脸凑。内涵是,德国得醒醒,别总当欧盟拖后腿。战略竞争喊得响,行动跟不上,终究吃亏。

0 阅读:205
是刘大惜

是刘大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