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日本肆意挑衅中国红线的“中日关系”,我觉得,但凡是涉及“中日”两个字的任何组织、任何机构、任何团体,比如有的城市搞的中日科技合作园区,还有些地方的中日双语学校,甚至社区里都有中日联合创办的公益服务站。都应该积极顺应国家号召、国民民意。要立即更名,立即纠正,不能再让所谓的“中日友好”虚伪绑架中国人。 放在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促进交流的好事,可看看现在中日关系的实际情况,再看到这些名字,只觉得格外刺眼。 日本那边早就把“友好”抛到脑后,这些顶着“中日”名号的组织,再这么硬撑下去,实在是无视国家利益和民众感受。 最让人没法接受的是日本在经贸和技术领域的霸道操作。今年3月,日本修订了《外汇和外国贸易法》,专门针对23种高性能半导体制造设备搞出口管制,嘴上说“不针对特定国家”,明眼人都知道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都明确表态,这种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的做法,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还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稳定。 咱们国内的贸促会、机电商会都发了严正声明反对,连日本不少企业都担心这种政策会让自己受损。 可日方根本不管这些,硬是推行了管制措施,这哪里是想合作,分明是想在技术上卡咱们的脖子,断咱们的发展路。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对抗情绪已经蔓延到了民间,普通同胞的安全都受到了影响。 前不久外交部联合驻日使领馆发了跨境安全提醒,说现在赴日风险加剧,还启动了全天候应急网络处理求助案。 在日本的华人日子不好过,京都、大阪有些商家对中国客人额外有不合理收费,之前是这样,现在更是变本加厉,甚至有酒店直接不接待。 东京池袋、横滨中华街这些华人集中的地方,还出现了右翼组织散发威胁信件的情况,三千多名在日技术人员被强制背景审查,两百多人的签证续签被拖延。 这种情况下,那些还在标榜“中日友好”的机构,难道没看到同胞在海外遭遇的不公和危险吗?继续挂着这个名头,简直是对现实的无视。 国民的态度也早就摆得明明白白。社科院2025年的民调显示,中国青年对日好感度比十年前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日本30岁以下青年里,觉得中国“友好”的才12%。 这不是大家凭空记仇,而是日本的所作所为让人心寒。从技术封锁到民间歧视,从政治挑衅到安全风险,日本一步步破坏着两国相处的基础。 老百姓看到那些“中日”机构的名字,想到的不是友好交流,而是咱们在技术上被卡脖子、同胞在海外受欺负的场景,心里怎么能舒服?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名字吗?可名字背后是态度,是立场。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要维护产业链安全、保护海外同胞权益,顺应民众的合理诉求。 这些“中日”机构主动更名,不是要跟日本彻底断交,而是不想再被“中日友好”的虚名绑架。 咱们看官方都在调整对日合作的风险管控,连日本国内都在废止旧的中介管理办法,强调合作要合规、风险要可控,咱们国内的机构更该认清形势,不能再抱着过时的名头不放。 这些带着“中日”字样的组织、机构,本质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可现在合作的基础已经被日本破坏了。 他们一边在技术上打压我们,一边让同胞在海外受委屈,一边还享受着“中日友好”带来的便利,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更名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守住底线的必要举动,是响应国家号召、尊重国民情感的实际行动。 国家的利益和民众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日本持续挑衅、双边互信不断受损的当下,这些机构及时更名纠正,就是向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我们珍惜友好,但绝不接受虚伪的绑架。 这不仅是对同胞情感的抚慰,更是对日本发出的明确信号,想合作就得拿出诚意,想挑衅就别想再沾“友好”的光。 守住这份底线,才能让国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有底气,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活得有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