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28日,美军一架RF-4C侦察机入侵苏联领空,苏军飞行员叶利谢耶夫接到上级指示:“撞击敌机!”接到指令后,叶利谢耶夫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140明白!”“140”是叶利谢耶夫的代号。 说起这个事儿,得从冷战那会儿的空中猫鼠游戏拉开话头。1973年,全球局势绷得像根弦,美苏在中东的地中海那边刚闹过一场舰队对峙,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得火热,埃及和叙利亚用苏联武器跟以色列干架,美国忙着空运补给给以色列,苏联空军也派人去帮手。两国情报部门眼睛瞪得溜圆,互相试探底线。那时候,美国情报机构搞了个叫“黑暗基因”的项目,简单说就是借伊朗空军的手,从伊朗境内起飞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拍照片、听信号,搞清楚苏联在高加索地区的军力部署。伊朗当时是美国铁杆盟友,巴列维国王的空军装备全靠美国供货,包括从1971年开始引进的RF-4C“幽灵”侦察型飞机。这玩意儿是F-4战斗机的改装版,前舱坐伊朗飞行员,后舱是美国空军军官负责操作相机和电子设备。机头拉长了,塞满了照相机、地形雷达、红外扫描仪,能白天黑夜、低空高空全拍,航程远,速度快,基本是当时顶尖的间谍工具。 伊朗空军从美国买了24架RF-4C,名义上是训练用,但实际从1971年起就开始执行这个联合任务。飞行员多是伊朗人带美国人搭档,每月两趟左右,沿着阿塞拜疆边境线溜达,拍苏联的导弹基地、雷达站和机场。苏联防空部队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雷达网覆盖得严实,早几年就发现过伊朗飞机蹭边,但没抓现行。1973年10月的中东危机后,苏联空军加强了边境巡逻,高加索军区第34空军集团军下属的第982战斗航空团驻扎在格鲁吉亚的瓦齐亚尼基地,装备米格-21SM拦截机,这种飞机速度能到2马赫,挂R-3S导弹,机动性强,专治高速入侵者。团里飞行员训练强度大,重点练夜间和低空截击,因为伊朗飞机爱挑云层低飞。 11月28日那天,中午时分,伊朗大不里士空军基地,一架RF-4C滑出跑道,飞行员是伊朗空军少校穆罕默德·肖库尼亚,美国空军上校约翰·桑德斯坐在后舱。飞机爬升到中低空,速度拉到1.4马赫,直奔里海东岸的阿塞拜疆穆甘谷地区。那片地势平坦,苏联有好几个防空导弹阵地和空军场,情报价值高。苏联雷达站屏幕上光点一闪,操作员立刻锁定,警报直传瓦齐亚尼。基地值班室铃声大作,上尉格纳季·尼古拉耶维奇·叶利谢耶夫是中队副指挥官,代号140,他抓起装备就往停机坪跑。叶利谢耶夫1937年12月26日生在斯大林格勒(现在叫伏尔加格勒),工人家庭出身,1955年进巴泰斯克飞行学校,1959年毕业分到防空部队,先飞米格-17,后来转米格-21,飞行时数超1700小时,经验老道。米格-21引擎点火,他推杆起飞,地面指挥下令拦截,留活口优先,但情况紧急,命令很快升级。 叶利谢耶夫在60公里外开雷达,锁定目标,汇报位置。指挥部回话要坚决消灭。他先发两枚R-3S空空导弹,第一枚尾焰拖长,肖库尼亚警报一响,猛拉杆侧翻,扔诱饵弹,导弹偏了。第二枚也一样,伊朗飞机机动避开,速度掉下来,但没伤筋动骨。叶利谢耶夫切换机炮,GSh-23口径23毫米,扣扳机却卡壳了,弹链出故障。汇报导弹脱靶、炮失效,雷达显示敌机快到边境,只剩不到一分钟逃逸窗。指挥部最后指令撞击,叶利谢耶夫回话明白。他加力加速到1.4马赫,从下方机鼻顶上RF-4C尾翼,撞击瞬间碎片飞散,RF-4C垂直尾翼撕裂,失控旋转坠落阿塞拜疆山区。肖库尼亚和桑德斯弹射成功,降伞落地,被苏联边防抓获。叶利谢耶夫的米格-21也翻滚坠山,他没来得及弹射,当场阵亡,年仅35岁。 这事儿搁冷战语境下,算得上典型的高风险情报对抗。美国靠伊朗这个桥头堡,避开直接卷入,苏联则用实战方式回击入侵。事后苏联空军调查组回收黑匣子,确认过程,导弹失效和炮故障暴露了装备短板,推动了后来R-3S导引头升级和机炮可靠性改进。肖库尼亚和桑德斯被扣16天,在莫斯科审讯,桌上堆文件,他们一口咬定是训练误入领空。苏联没铁证,飞机摔烂了,胶片烧了,加上巧合——当时一枚苏联侦察卫星胶卷意外落在伊朗阿巴丹油田,情报对等交换,12月14日两人被放回。伊朗空军对外说是意外,美国国务院低调施压,避免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