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谁都游得,唯您不行":解码毛泽东与一条大河的世纪之约》 1947年秋,陕西佳县白云山上,一位老和尚对毛泽东说:"江河湖海,主席可畅游,唯独黄河切莫下水。"这句话让酷爱游泳的毛泽东沉默良久,也让他与这条母亲河的关系悄然改变。 老和尚接着说:"黄河水急、沙重、礁暗流密,凭武艺也难保无虞;再者,母亲河养万民,你若失足,民族士气何以为继?" 毛泽东对水的热爱由来已久。 8岁在韶山荷花池学习游泳,长沙求学期间畅游湘江,还在《新青年》发表文章倡导游泳强身健体。 革命战争年代,他在江西赣江、福建闽江、延安延河都留下过游泳的身影。 本来想在黄河展示泳技的他,听了老和尚的话后,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尝试过游黄河。 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黄河。 在济南乐口险工处,他看着黄河水说:"你们引用黄河水淤地,改种水稻,让群众吃大米,少吃地瓜不行吗?"随后又到开封、徐州等地,10月31日在郑州邙山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觉的。"这句话后来成为动员几代人治黄的响亮口号。 19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战略构想。 三门峡工程开工后,陕西和河南两省却产生了矛盾。 陕西作为上游受害者要求废弃水库,河南作为受益方则主张合理利用。 1964年,周恩来总理主持会议决定改建工程,通过两条隧洞和四根泄水管缓解泥沙淤积问题。 小浪底工程延续了毛泽东时期的规划,1994年正式开工。 截至2025年,水库累计拦蓄泥沙35.57亿立方米,下游河道冲刷泥沙30.85亿吨,主槽最小平滩流量增加至4600立方米每秒。 工程还确保了黄河连续26年不断流,年均减少碳排放量491.3万吨,生态流量保证率增加27%。 黄土高原的治理同样成效显著。 "十四五"期间,庆阳建成237处固沟保塬工程,其中153处消除安全隐患,287座涝池解决产业用水需求。 2024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达到69.07%,较2019年增加2.32个百分点。 这些实践正是对毛泽东"水土保持是治本的办法"科学论断的生动诠释。 如今,数字孪生技术为黄河治理插上智慧之翼。 2024年,黄委开发的光电测沙仪、无人机测深技术、堤防隐患探测技术等在"原型黄河"中发挥重大作用。 河冰动力学模型将开河日期预见期延长到20天以上,填补了我国冰凌预报的空白。 从白云山老和尚的警示,到"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毛泽东将个人对游泳的热爱升华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三门峡的曲折探索、小浪底的辉煌成就、黄土高原的生态蝶变,无不印证着这一历史承诺。 黄河从"害河"到"幸福河"的转变,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