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河南省招待所的领导,对残疾的招待员老雷说:“老雷,你这么大的人物,天天在我这端茶倒水,谁承受的起啊!” 说起雷宝森的身世,那真叫一个苦水里泡大的。1923年,他出生在河南兰考。那年头,穷人的命比草贱。他一岁多的时候,姑姑被恶霸欺负,爷爷气不过砍了人,一家人被迫逃亡。到了上蔡县,日子也没法过,父亲给大户人家挑水,不小心打破了水缸,就被逼得活活气病死了。那时候,雷宝森才5岁。 紧接着母亲也病逝,两个姐姐被送去当童养媳。雷宝森成了个彻底的孤儿,为了活命,他在破庙里睡过觉,在大街上讨过饭。直到8岁被一户雷姓人家收养,这才算有了个家,也就改姓了雷。 这段经历我为什么要讲?因为只有懂了他小时候吃了多少苦,你才能明白后来他在战场上那股子“豁出去”的劲头是从哪来的。那是对旧社会的恨,更是对新生活的渴望。 18岁那年,雷宝森不想一辈子窝在村里,跑去郑州闯荡。机缘巧合下,他碰到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那一刻,他就像迷路的孩子看见了娘,心里亮堂了。从当交通员送情报,到后来正式参军,这步路他走得义无反顾。 解放战争里,淮海战役、上海战役,他是一路打过来的,身上早就挂满了军功章。可真正让他“封神”的,还得是抗美援朝。 1950年,雷宝森跟着大部队跨过鸭绿江。那时候咱们的装备跟美军比,那就是“叫花子跟龙王爷比宝”。特别是到了1951年3月,第四次战役期间,雷宝森所在的第26军在七峰山一带阻击敌人。 当时的情况有多危急?美军那是机械化部队,坦克开道,步兵跟进,天上还有飞机。而雷宝森他们手里有什么?只有简陋的火箭筒、反坦克手雷和那一腔热血。 3月27日,美军的一个坦克连和一个步兵连,气势汹汹地朝七峰山下的299.3高地扑来。这地方地形特殊,一边是山,一边是河,中间只有一条路。雷宝森一看这地形,脑子转得飞快。他在战前开了个“诸葛亮会”,大伙儿一合计,想出个狠招:关门打狗。 他们没傻乎乎地守在山头当靶子,而是埋伏在公路旁的断崖下。这招太绝了,坦克这玩意儿有个毛病,这就是“灯下黑”,离得越近,它越看不见下面的人。 战斗打响的时候,那场面简直是惊心动魄。12辆美军坦克排成长龙开进来,雷宝森沉住气,一直等到头车进了包围圈,才大吼一声:“打!” 一发火箭弹直接干瘫了第一辆坦克,把路给堵死了。紧接着,雷宝森亲自拎着反坦克手雷,冲到了队尾,把最后一辆坦克也给炸趴窝了。这一头一尾一堵,中间的坦克全成了瓮中之鳖,动弹不得。 但这还没完,美军也不是吃素的,中间的坦克拼命开炮还击。雷宝森带着战士们,那是真不要命,直接跳出战壕,贴身肉搏。他一个人就炸毁了两辆坦克,全班战士像猛虎下山一样,短短半个小时,创造了一个奇迹:用步兵班的轻武器,毫发无损地干掉了美军11辆坦克和1辆吉普车! 这战绩,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咱们现在听着都觉得提气,可当时的凶险,只有雷宝森自己知道。 可英雄的命运,往往伴随着悲情。第二天,美军为了报复,集结了重兵疯狂反扑。雷宝森所在的班,打到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分战友都牺牲了。雷宝森身负重伤,为了不当俘虏,他纵身跳下了悬崖。 部队后来打扫战场,没找到他的尸体,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连追悼会都开了,名字都报上去记了特等功。 可老天爷毕竟开了眼。雷宝森被朝鲜老乡救了,虽然身上中了14处伤,肺里还留着弹片,但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辗转回国治疗后,因为不想给国家添麻烦,觉得自己身体残了,不能再回部队拖后腿,他竟然选择了隐姓埋名。 他回了河南老家,在招待所找了份工作。从威震敌胆的英雄,变成了端茶倒水的服务员。每天看着人来人往,没人知道这个跛脚的中年人,曾经把美军的王牌坦克连打得哭爹喊娘。 这一藏,就是好几年。要不是老政委李耀文实在惜才,坚持要登报寻找,恐怕雷宝森这辈子就真的要在招待所里默默无闻地过下去了。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当身份被揭开,招待所领导那句“谁承受的起啊”,不仅是震惊,更多的是心疼和敬佩。 后来,雷宝森被接到了北京。1957年国庆观礼,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专门接见了他。当毛主席握着他的手,听说了他的事迹后,动情地说:“你是志愿军战史上的自豪!” 这句评价,比什么金山银山都重。 但雷宝森这人,骨子里就是透着一股淳朴。即便恢复了荣誉和待遇,他也从来不摆架子。晚年他回首往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比起那些牺牲在朝鲜的战友,我能活着,就已经知足了,国家给我的够多了。” 雷宝森后来活到了2009年,享年86岁。他这一辈子,从孤儿到战神,从失踪人员到招待所杂工,再到受人敬仰的英雄,这人生起伏,比电影还精彩。可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炸毁11辆坦克的战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于“忠诚”和“淡泊”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