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军“天下第一旅”旅长被俘,可他却很不服气,不仅要见陈赓,还理直气壮地说:“你们打仗不讲规矩,这仗不能这样打!” “天下第一旅”,不是虚名。 这是国民党整编第一师第一旅,出自蒋介石心腹部队,长期驻守南京,装备精良,训练系统,被胡宗南当作王牌部队一路北上,誓要夺回华北。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胡宗南主攻山西太岳地区,要从南线切入陕甘宁边区,背后捅刀延安。整编第一旅被编入前锋主力,押后殿,也打头阵。 此时的陈赓,率领太岳纵队,守在山西中南门户浮山、临汾一带。 对手来势汹汹,他没退,也没硬拼。他布下一局“围点打援”,先让国军深入,再分割围歼。 1946年9月,浮山一带打响。陈赓部调动主力切断了第一旅与后方联系,再以一部部队佯攻临汾,引诱其北援,等其主力脱离阵地后合围攻击。 “天下第一旅”突围不成,失了指挥所、补给线、后援队,被困在狭小谷地中三面合围,最终全旅覆灭。 旅长黄正诚被生擒。 一个以精锐著称的旅,怎么会败?在黄正诚看来,是被“阴”了,是“不讲规矩”。 黄正诚不是草包。 他出身黄埔军校,是蒋系干将,历经抗战前线。1946年担任整编第一旅旅长,带兵作战经验丰富。他带的这支部队,火力强、人手足、装备美械,是国军中的硬茬。 但他没想到,这一仗,根本不是“对称作战”。 他习惯按常规打仗:前锋侦察、两翼掩护、主力推进、后方补给。他以为陈赓也会这么来。 可他没料到,陈赓压根不按套路。 解放军轻装快速,袭扰不断,白天主攻、晚上穿插,一打就是伏击,一撤就转移。他刚下命令,前线就没了联系;他刚调后援,侧翼又被切断。 被俘那天,他满脸怒火。 他觉得对面“像土匪”,不正面打仗,只知道绕圈偷袭。他不理解陈赓为何动用游击手法打正规军,还动用老百姓通风、反间,扰乱视听。 他说,“这仗不能这么打”,是出于军人习惯。但他没意识到,战争早就变了。 这不是抗战时期的阵地守卫战,也不是西南演习场上的作战推演,而是一场为命而战的人民战争。 面对黄正诚的怒火和质问,陈赓没回嘴。 他看着这个衣着整洁、军容严整、嘴角带火的旅长,心里没轻视,也没欣赏。他理解对方的不解,但不接受他的逻辑。 打仗要不要“讲规矩”? 陈赓早有答案。他在红军时就是搞侦察、搞破袭出身的指挥员。长征路上靠的是灵活机动,不是排兵布阵。抗战时期,他在386旅布下的反扫荡战术,就是反常规。 他懂战场残酷,也懂兵法灵活。 陈赓看得清,这场仗若按国军“规矩”打,解放军就会全线崩塌。对手火力强、兵员足,唯有用战术弯刀才能割肉。 他没有安慰黄正诚,也没有羞辱他,只是让他冷静坐着,随后叫人带走。几十年后,黄正诚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历史已经洗净旧尘,但当年那个“你们不讲规矩”的句子,却成了陈赓胜利的注脚。 黄正诚的“规矩论”,不是他一个人的。 那时很多国军军官都对解放军的打法感到“羞耻”——他们觉得这是“土八路”的偷袭,是不入流的“歪招”。 可事实是,解放军靠这些“歪招”,打下了根据地,拖住了国军主力,最终赢下了战争。 规则,不是死的。战争本身就是对规则的挑战与重构。 陈赓的战术思维早就超越了黄埔传统。他从毛泽东那里学到的,不是“阵地对阵地”,而是“人民包围敌人”,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是把地形、百姓、情报、心理全部变成武器。 “天下第一旅”是国军王牌没错,但在陈赓手里,它就是个诱饵、是个突破口。 这一战之后,胡宗南整条战线开始收缩。国军王牌不再不可战胜。山西战局由此逆转。 而黄正诚,后来成为和平建设的一员。他在很多场合回忆这次战败,但不再讲“规矩”,而是讲“服输”。 服给陈赓,也服给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