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   11月20日,美国《纽约时报》罕见

文史典个 2025-11-25 11:17:12

美国媒体终究还是说出了震惊世界的大实话!   11月20日,美国《纽约时报》罕见承认中国经济反制“让美国无力招架”,直言中国不但顶住了全面经济施压,还凭供应链主导地位精准反击,美国连像样的应对办法都拿不出来。   今年以来,美国对华经济遏制动作频频,关税、芯片、供应链转移、行政禁令一波接一波。   从对电动车和稀土征收高额关税,到芯片战不断加码,再到要求美企2027年前撤离中国,美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和科技崛起。   但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被动挨打,反而以更强势的方式还击,尤其是稀土出口管制、精准“实体清单”反制和金融减持美债等一系列动作,让美国深刻体会到中国“卡脖子”的威慑力。   美媒甚至承认,中国的反击比单纯的芯片禁令更具杀伤力。   以稀土为例,中国实施分级分类许可,军工用途基本不可能获批,美军F-35战机每架需400公斤稀土,供应链一旦被锁死,不仅军工延误,预算也大幅超支。   BBC直接评价,“这比芯片卡脖子更狠”。美国军工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核心设计和原料采购。   在金融层面,中国年内大幅减持美债,持仓降至7005亿美元,并大规模发行离岸人民币“点心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这一连串操作,既削弱了美元霸权,也为中国自身金融安全添上一道屏障。美债市场的连锁反应,令华尔街神经紧绷。   中国还对美国16家高科技与军工企业实施出口限制,精准打击参与对台军售的美企,同时给欧洲、韩国等部分企业“开绿灯”,展现出高超的策略与定力。   这种只针对美国、不搞一刀切的反制,更易赢得国际理解和支持。   《纽约时报》分析,美国之所以无力回应,根源在于自身产业空心化带来的结构性软肋。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到12.83%,服务业比重超过80%。   制造业就业人数从2000年高点的1950万跌到现在的1280万,流失三分之一以上。   美国钢铁产量已不足中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剩下156家钢厂。   最讽刺的是,2025年上半年GDP增长九成靠AI投资支撑,剔除科技行业,美国其他产业几乎零增长。哈佛专家直言,“美国经济把鸡蛋全放在了一个算法篮子里”。   供应链端的依赖同样触目惊心,美国稀土精炼90%依赖中国,军工和高端制造一旦失去中国原材料,成本暴涨却找不到替代。   电动车电池材料70%来自中国,供应链转移计划无可奈何只会推高30%-50%的成本。纺织、玩具、自行车等行业,美国在自家市场份额还不到2%,大量依靠中国。   制造业回流计划受困于劳动力短缺和高成本,半导体行业预计2030年将缺口高达67万个岗位。   中国的底气,正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全产业链集群的国家优势,长三角、珠三角的“半小时供应圈”让任何外部竞争者都难以复制。   新能源汽车、稀土加工、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专利和技术工艺,只有中国能做到高质量和规模化。   中国庞大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队伍,也是东南亚等新兴地区短期难以赶上的核心壁垒。正是这些“软硬兼备”的优势,让中国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具备“卡脖子”反制能力,牢牢掌控着关键环节。   《纽约时报》还指出,中美这场经济博弈,本质上是两种模式的较量。美国高度依赖虚拟金融和科技泡沫,而中国则以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为根基。   韩国三星等企业也表态要“兼顾自身利益”,不再完全追随美国指令。中国供应链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全球经济格局正在被悄然重塑。   中国商务部近期24小时内连出重拳,对三家美国企业实施严厉制裁,并发起反倾销调查,直接打击美国供应链。   美国在国防和工业领域的危机也被放大。F-22战机生产线关闭,汽车产业外迁,底特律等老工业城市工厂荒废,岗位空缺48.2万,制造业工人平均年龄44岁,年轻劳动力断层严重。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已经成为事实。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总额达18.62万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2%,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美国的“去中国化”计划推进艰难,通用、苹果等企业转移供应链成本大增,效率反而下降,中国稳固的产业链和技术护城河,成为全球制造业无法绕开的“中心枢纽”。   财政和金融的压力,让美国政府在应对中国反制时更加束手无策,巨额债务、利息高企,加上制造业再工业化阻力重重,使得美国缺乏持续打压中国的意愿与能力。   美国如果不能正视产业空心化的现实,重新调整政策,未来在全球产业和贸易格局中或将失去更多主动权。   美国必须思考如何补齐自身短板,回归实体经济,否则面对中国的精准反制,将越来越力不从心。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也许正是从今天开始。 参考信源: “欧洲没有‘中国牌’,中方反击让欧洲认清现实” 2025-07-07 观察者网

0 阅读:76
文史典个

文史典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