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迪拜丢了大脸,“光辉”战斗机飞行表演时坠毁,现场冒出滚滚浓烟! 迪拜当地时间下午2点10分,阿勒马克图姆机场的飞行表演环节正进入高潮——这架印方寄予厚望的国产战机刚完成一个垂直拉升,就以近乎失控的姿态坠向地面。 跑道旁的沙地瞬间被机身砸出焦黑的坑洞,橘红色火舌舔舐着断裂的机翼,灰黑色浓烟像破棉絮般在午后阳光下扩散,几公里外都能看见那团不祥的烟柱。 更让人揪心的是飞行员的情况:现场目击者称未看到弹射座椅的白色伞花,救援人员正顶着热浪冲向残骸——官方尚未确认其生死,但驾驶舱变形的程度让人心头一沉。 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是发动机空中停车,还是飞控系统失灵?航展组委会的初步通报只提到“突发异常”,这给外界留下了太多猜测空间。 有人说,飞行表演本就风险极高,落叶飘、眼镜蛇机动这些极限动作——任何微小的操作失误都可能酿成事故;但“光辉”作为印度耗费三十多年打造的“工业名片”,在最需要展示可靠性的场合掉链子,恐怕不能简单归咎于运气。 就在印方人员忙着驱散围观人群时,隔壁巴基斯坦展区传来消息:他们与一个友好国家签署了“枭龙”Block III战斗机的采购备忘录,展台上的模型前围满了咨询的外国军官。 这对比太过刺眼。巴基斯坦靠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打开国际市场,而印度“光辉”——从立项到服役用了33年,国产化率号称达到80%,却在迪拜的蓝天摔得如此狼狈。 是多国技术拼凑埋下的隐患?以色列的雷达、法国的发动机、美国的航电系统,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零部件,真能像印方宣称的那样“完美兼容”? 潜在买家的反应或许最说明问题:原本计划第二天与印方洽谈的东南亚某国代表团,已经悄悄取消了行程;非洲某国空军参谋在社交媒体上直言“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可靠伙伴’”。 对莫迪政府而言,这次事故的打击远超一架战机的损失——“印度制造”战略正试图在国防领域突破,从航母到潜艇再到战机,每一次高调亮相都被赋予“大国崛起”的象征意义。 可工业实力从来不是靠航展上的花哨表演堆出来的。当“光辉”的残骸还在冒着青烟,当巴基斯坦代表在签约仪式上举起香槟,世界看到的或许是两个亚洲国家在国防自主化道路上的真实差距。 浓烟终会散去,但印方需要面对的,恐怕是比焦黑的沙地更深的——工业体系的裂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