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物质奖励也很重要,像卫国战争的苏军士兵,虽然每月工资才17卢布,营连级军官才能拿600卢布。但在战场上有奖励,比如打死一两个人,又或者击毁了一门炮,都有几十上百卢布和一枚勋章。如果击毁德军一辆坦克,瞄准手奖500卢布,弹药手奖250卢布。 说起卫国战争那会儿,苏军士兵的日子可真够紧巴巴的。普通士兵每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头一年服役的才8.5卢布,第二年往后涨到10卢布左右,到1943年才勉强调到600卢布一个月。营连级军官好歹能领600卢布,这在当时已经是天差地别了。想想看,那时候苏联经济被德军入侵搅得一塌糊涂,全国GDP从1940年到1942年直接腰斩34%,工厂迁到乌拉尔山后头,粮食短缺,通货膨胀压着大家喘不过气。士兵们在前线摸爬滚打,领的钱基本够买几包烟或者寄回家买点粗粮,多数时候还得靠军粮顶着。军官们工资高点,但也得考虑战时配给制,钱在兜里攥着也没啥花头,军营里头能买的东西少得可怜。 不过话说回来,战场上那些额外奖励可就成了士兵们眼里的救星。苏军高层清楚,光靠死工资拉不动人,得用实打实的激励。击毁德军一辆坦克,瞄准手直接拿500卢布,弹药手250卢布,驾驶员和车长各200卢布,这规矩从1941年底就开始执行了。不是坦克的话,毁掉一门炮或者半履带车,也能分到几十到上百卢布,外加一枚勋章。打死一两个德军士兵,奖励更接地气,几十卢布起步,够一个农村家庭吃几个月黑面包。为什么这么分?因为坦克战是苏军反击德军装甲集群的关键,T-34坦克手们在前线跟虎式和豹式硬碰硬,精准射击决定生死,瞄准手出力最大,自然重赏。历史档案显示,1942年一份GOKO命令明文规定,坦克炮手和指挥官每毁一辆敌车奖500卢布,其他成员200卢布,这不光是钱的事儿,还带点荣誉感,让士兵觉得每发炮弹都值钱。 这些奖励不是空头支票,苏军财务系统管得严。奖金通过军邮直接寄回家,或者存到莫斯科的专用账户里。士兵在前线领到纸币,用报纸包好就塞进信封,寄给老家的老婆孩子。战时邮路乱,但大部分还是到账了。击毁坦克的奖金单子上盖着红军印章,核实战绩靠作战日志和德军损失报告,基本没水分。像一些坦克王牌,几个月下来奖金攒到几千卢布,相当于战前一个集体农庄主席好几年工资。士兵们知道这钱能换啥:战后卢布购买力还挺硬挺的,从4卢布换1美元调到10卢布兑1美元,7卢布买1公斤白面包,14卢布搞1升牛奶,30卢布来1公斤肉。这在农村意味着啥?够一家子过半年不愁吃喝,还能修屋顶或者买头小牛犊。士兵寄钱回家,不光养家,还帮邻居孤儿置办鞋袜啥的,村里人传开,谁家收到奖金包裹,那可是全村的喜事儿。 游击队员的待遇更特别,他们身在敌后,德军围剿得紧,奖金基本拿不到手,但每月能记300卢布账,存莫斯科账户上。活到战后就能领全款,死了也转给家人或子女。这规矩从1942年起就定了,中央游击运动总部管着,目的是稳住人心,让他们专心炸铁路、袭补给线。游击队毁德军坦克或炮位,奖励跟正规军差不多,500卢布起步,但多半是记账形式。档案里头有记录,1943年白俄罗斯游击队一次行动毁了十来辆德军车,奖金累计上万卢布,全存账户,等战后统一发。家属领钱时,得带上死亡证明或阵亡通知,财务处核对后打条子。想想那些游击队员,深山老林里啃树皮,奖金成了他们唯一的念想,战后领到手,能盖新房或供孩子念书,成了不少家庭翻身的资本。 勋章这块儿,苏军玩得更讲究,全是真金白银打的,不像有些国家镀层糊弄人。英雄勋章用21克黄金加12克白银,颁了1.2万枚;列宁勋章28克黄金掺银合金,总共48万枚。就这两个加起来,黄金就近20吨。卫国战争一二级勋章发量上百万,全银镀金,沉甸甸的。为什么这么实诚?因为勋章不光是摆设,还能换实惠:持勋章的士兵家属每月多领补助,战后优先分房或工作。黄金含量高,战时熔了也能应急,但苏军严禁私卖,抓到枪毙。像击毁坦克的士兵,奖金外加勋章,回家晃一圈,全村人都得竖大拇指。战后这些勋章成了传家宝,孙子辈戴着上学,老师得讲半天英雄故事。 家属补助是另一大块,苏军征召士兵时,承诺给家里发粮票和现金。没有劳动力的家庭,每月100到200卢布,够基本温饱。1941年入侵刚开始,这补助就推开了,覆盖几百万家庭。士兵阵亡,家属转烈士补助,养老金35%到60%,按军衔算。像一个中尉家属,战时每月领150卢布,够买煤和布料。战后1946年,母亲们排队去军区财务处,领儿子生前奖金和补助,总额上万的不少。档案显示,库班地区一个坦克手家属领了27850卢布,盖三间砖房,买匹马,还养了战友俩孤儿上学。这钱在战后农村值钱,卢布汇率稳,通胀没那么猛。这些物质奖励听着简单,实际拉动了苏军士气。德军那边士兵工资高,但没这种直接战场分红,德军坦克手毁苏军车也就记功升职,钱少得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