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突然宣布了:准备向中国新一代宽体客机(含C929)供应复合材料机体结构件、大型复材主翼,以及推力约26吨的PD26涡扇发动机。这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直接冲着核心系统来的。 就在西方以为俄罗斯会在航空技术这盘棋上退场时,俄罗斯自己走出了一步“教科书式”的反制。 不是卖点配件,不是象征性参与,而是直接把最核心的技术,主翼、复材结构、涡扇发动机,打包送上中国C929项目的谈判桌。 这一步,走得不意外,却意味深长。 C929不是个新词,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问题在哪?两个死结:大推力发动机和高性能复材结构。 发动机上,中国有“长江系列”,但35吨级的长江2000还在路测阶段,真要量产上天,还得等几年。 而PD26的推力恰好卡在关键门槛,26吨,刚好适配C929的远程洲际飞行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在伊尔96上完成了测试,技术稳定性不再是纸面参数。 复材主翼更是“老大难”,C919也用了复材,但比例不高、部件不大,而俄罗斯早在MC21项目上就实现了50%以上的复材使用率,复材主翼、机身结构都有实战经验。 中国需要的,不是从0到1的理论制造,而是现成的工程落地能力,这就像是在C929面前摆了一道“技术双选题”:是等自己的长江2000彻底成熟,还是先用PD26跑起来,再慢慢过渡? 显然,中方选择了后者,这不是依赖,而是时间换空间的现实策略。 看上去像是俄罗斯在帮助中国,其实更像是俄罗斯在自救。 西方制裁之后,俄罗斯的航空项目几乎被一键暂停,PD35项目被冻结,MC21的复材供应链断裂,连最基本的适航认证体系都被踢出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成了俄罗斯为数不多的“技术落地场”。 合作C929,不只是卖产品,更是保住自家技术体系的“火种”,如果PD26能在中国市场站稳,中国也愿意为其提供产业链支撑,俄方的发动机项目就不会在实验室里烂尾。 可以说,这是一次“双赢”:中国得了技术,俄罗斯保住了项目。 这背后其实是两国现实考量的碰头,一方需要突破封锁,一方需要技术嫁接,没有谁帮谁,都是被逼出来的选择。 中俄这次互动,外界最关心的当然是:C929能不能动摇波音和空客的地位? 先说结果:短期内,打不动,但长期看,真有可能撬动一点边角料。 波音和空客的宽体机市场几乎就是“二人转”,尤其在高端航线、洲际远程领域,其他国家想插足都难,C929如果搭载PD26,意味着首先要面对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适航认证。 欧美的FAA和EASA,对带有俄罗斯标签的零部件,态度一向冷淡,一旦C929用了PD26或俄制复材,在认证上可能会被“卡脖子”。 但这并不代表就彻底没路了,中国可以继续推动与东盟、中东等地区的适航互认框架,绕开欧美那一套标准体系,另起炉灶。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技术+规则”的全球博弈,如果C929能在非西方市场跑起来,哪怕只占据10%的市场份额,对波音和空客来说,都是一次“结构性动荡”。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这次并没有把PD26当“终极答案”,从态度来看,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可控”。 PD26更像是一张“过渡船票”,帮C929先坐上国际航线的牌桌,再等长江2000这张王牌成熟后,完成技术替换。 也就是说,这不是“倒退”,不是“依赖”,而是“借力”,中国要的是速度和确定性,而不是一味地闭门造车。 用俄制发动机跑几千小时,打下市场基础,再换上国产动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分阶段战略”。 而在复材方面,中俄合作更像是工程层面的联合攻关,中国掌握最终设计方案,俄方提供工艺经验与技术路径,双方并不构成“谁主谁次”的关系,关键部件国产替代仍在进行,时间换来了窗口,但主控权没放手。 俄罗斯和中国在航空领域的互补性,是长期存在的:一个有材料经验,一个有市场体量;一个有发动机底子,一个有完整生产线,这种配合,既能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也可能在产业链层面形成新的势力板块。 同时,俄罗斯也不甘心只做“供应商”,它要的是“共建规则”的参与权,如果未来中俄能在适航认证、发动机标准、复材制造等领域形成共同体系,甚至吸引中亚、非洲、拉美国家的跟进,那才是真正的“另起一桌”。 这才是这次合作最值得关注的看点:不仅仅是一个飞机项目,而是背后潜藏的“新工业联盟”。 C929原本只是中国追赶波音空客的一个“国产梦”,如今因俄方的加入,添了一份现实主义的分量。 这场合作不是雪中送炭,也不是抱团取暖,而是一种“各取所需”的理性选择,中俄能否借C929打出一张“非西方牌”?现在说为时尚早,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步,已经走出了对抗垄断的实质动作。


张衡
929已经没有俄罗斯的地方了,这已经是事实了,原型都快造出来了,当初合作失败了,现在来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