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义老爷子在2003年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让十三香上市,别去玩资本那一套,也别沾房地产的边儿!然而家里老二王银良接班之后,培养的侄子王太白,竟然玩起了房地产,差点把本都赔进去! 如果说一个“点击确认”能让人瞬间清醒,那王太白在电脑前敲下鼠标的那一下,绝对算一次。 英国曼彻斯特那栋写字楼的产权交割一完成,他整个人像被抽空一样靠在椅子上,因为他刚刚确认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自己赔了4200万。 当初花6800万买的楼,如今只卖出2600万,这个数字,不仅让他亏得脱层皮,还把他从“富三代”的幻想里狠狠摔回了地面。 为了补窟窿,他忍痛卖了自己的保时捷,最后灰头土脸地回到家族老工厂,那种味道他从小就嫌弃,八角、花椒、胡椒混在一起,让人一闻就觉得“土”。 这不是普通的返乡,而像是隔着二十年被爷爷王守义敲了一记闷棍,当年老爷子临终前给后代扣了“三道紧箍咒”:不能上市、不能搞资本运作、不能碰房地产。 别人听着觉得老顽固,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三句话是用几十年苦日子换来的,1959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八个孩子等着吃饭。 王守义翻出母亲留下的一个红木盒,那里面装着明朝御膳房的秘方,他照着配方一点点调试,连着折腾了二十多天,才确定了“五香提鲜、八大味增香”的黄金比例。 那时候做生意,全靠良心撑着,他在集市上冻得直哆嗦,却敢当着顾客的面拍胸脯:“不香?你拿回去试!要是不行,我赔你一斤肉!” 靠这种傻劲儿一样的诚信,他攒了几十年,才在1984年搞出一个18平米的小作坊,挂上“王守义”三个字,每盒利润只赚八分钱,就是这样一点点抠出来的。 可时代变了,赚钱的方法多了,诱惑自然大得惊人,孙辈王太白远在英国,被海外楼市的泡沫迷了眼,二代掌舵人王银良,也憋着劲儿想“搞点大动作”。 2008年,他挥手砸了480万,跑去郑州开“十三香澳门豆捞”,想一口气开出500家店,结果顾客一尝汤底,纷纷吐槽像是在喝调料水,三个月,宣告失败,480万蒸发得比辣椒炒热油还快。 无论炒房还是跨界开店,结果都在证明,老爷子的“专注”并不是老式思维,而是洞察世事的稳准狠。 如今,王太白把西装脱了,站回研磨机旁,手里捏着汉源花椒,重新干起祖辈干了一辈子的活,看似回归初心,但这回合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难打。 因为消费者变了,在过去,十三香是家庭厨房里的“神仙粉”,蒸鱼、煎肉、炖菜都离不开它。 但现在的年轻人,厨房是摆设,外卖才是真爱,冰箱里塞的不是调料,而是预制菜,拿起手机点外卖的速度,比倒一勺调料还快。 为了不被时代甩下,王家也不是没努力,推出小包装,方便年轻人收纳,拍短视频教做鸡翅,想重新点燃大家做饭的心,甚至每年砸1200万去协助警方端假货窝点,不敢让“王守义”的牌子被玷污。 但无论怎么折腾,都挡不住传统渠道被蚕食的现实,现在的王家,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继续死守祖训,可能会慢慢被市场边缘化,试图破圈,又怕栽跟头,再来一次动辄几千万的“学费”。 回到那个充满香料粉尘的车间,王太白按下研磨机的开关,声音轰隆隆地响,他现在要想的,不只是磨出一包香料。 而是,在一个点外卖的时代,老爷子成名的那句“要是不香,我赔你一斤肉”,究竟还能不能重新找到共鸣? 也许王守义真正留给后代的不是三条禁令,而是一道更难的题,如何在专注与变化之间,找到不被时代淘汰的那条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