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同社11月22日(昨晚)报道,中方已经正式通知日方,拒绝出席明年1月召开的中日韩首脑会议。这对日本外交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消息一出,日本政坛一片哗然。要知道,日本作为明年的轮值主席国,早已开始为这次会议奔走。 据说,日方在11月中旬就向中韩两国发出了邀请,征询明年1月办会的意向。韩国方面迟迟没有回应,态度暧昧。 而北京则给出了最直接、最不留情面的答复:拒绝。 这对于满心期待利用主场外交彰显地区领导力的高市内阁来说,无异于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次外交风暴的中心,源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11月7日的一番出格言论。 她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公然声称,台湾若发生“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 这番话,无异于暗示日本可能武力介入台海。 此言一出,立刻点燃了地区的火药桶。这不仅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更是对中日建交时许下的政治承诺的彻底背叛。 北京的反应迅速且强硬,一套组合拳接踵而至,打得东京方面措手不及。 11月1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提出了最严正的交涉。这只是前奏。 真正的反制,在几天后悄然展开。原定于11月24日在澳门举行的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被中方通知推迟。 更有戏剧性的是,日本方面并非直接从中方口中得知这一消息,而是通过韩国方面转达。 这种“传话式”的外交通知,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羞辱性的外交降级。它清晰地表明,中日之间的官方沟通渠道,已经降至冰点。 11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把话挑明。 她直言,推迟会议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方的错误言论“破坏了三方合作的基础”。 并且首次明确宣告,“举办中日韩有关会议的条件暂不具备”。 如果说文化部长会议的推迟还只是部门层面的警告,那么此次对首脑会议的直接拒绝,则意味着矛盾已经从具体事务层面,彻底升级到了国家最高领导层。 中方的态度很明确:既然基础不存,高层对话又从何谈起? 面对北京的雷霆手段,东京方面似乎也想展现强硬。 就在中方宣布推迟文化部长会议的第二天,11月19日,日本共同社便披露,日本政府已完成向美国返销“爱国者”防空导弹的程序。 这是日本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后,首次出口杀伤性武器。 有分析人士指出,日方选择在此时公布这一消息,显然有“拉美国壮胆”的意味。 似乎是想借此向中方传递一个信号:日本背后有美国撑腰,不会轻易屈服。这种做法,无疑是火上浇油,让本已紧张的局势更趋复杂。 然而,高市早苗的强硬姿态,在日本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 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引用《论语》中的“过则勿惮改”,敦促高市改正错误。自民党内大佬石破茂也公开批评其言论“过于轻率”,缺乏政治智慧。 民间的不满情绪也在发酵。北海道的水产业者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对华出口会因此遭受重创。 毕竟,中国市场占据了日本水产品出口总额的两成。一旦中方启动经济反制,他们的生计将直接受到威胁。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的角色。在这次风波中,首尔方面始终保持着微妙的沉默。对于日方的办会提议,韩方至今未予回复。 有消息透露,中方可能正考虑启动中韩双边的合作机制,直接绕开日本。 如果这一猜测成真,那对日本外交的打击将是釜底抽薪式的。这意味着日本不仅无法主导地区议程,甚至还有被彻底边缘化的风险。 在东亚的棋局中,东京正在从一个棋手,沦为一枚被动的棋子。 事实上,中日韩合作机制的脆弱性早已不是新闻。回顾历史,这一机制曾多次因日方的错误行为而中断。 2005年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2012年日本政府推动钓鱼岛“国有化”,都曾导致合作长时间停摆。 就在今年5月,三国首脑会议才在时隔四年半后艰难重启。如今,高市早苗的言论再次将这一来之不易的合作成果推向悬崖。 这背后,似乎总能看到美国的影子。美国的《印太战略报告》早就明确,其目标之一就是“削弱中日韩经济一体化”。 经济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从2021年到2024年,中日韩区域内的贸易规模已从8500亿美元下降至7370亿美元。 外部势力的干预,正在加剧区域产业链的分化与对立。 目前,中方的反制措施已经悄然铺开。除了外交层面的施压,赴日旅游预警已经发布,这可能让日本损失高达23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日本水产品的进口手续也已暂停,价值125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岌岌可危。 对于中方而言,立场已经无比清晰。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任何试图在这条红线上玩火的行为,都必将遭到坚决回击。 中方决不会为了维持表面的合作关系,而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