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4 14:23:30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这一声喊,把老汉吓得一激灵。老汉浑身僵硬,盯着眼前这个高大的军官,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话。直到王扶之跪倒在尘土里,报出了只有父子俩才知道的小名和家里的旧事,老汉手里的鞭子“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两个大男人,就在这黄土高坡的村口,抱头痛哭。 这泪水里,有近二十年的生离死别,有一个父亲无尽的等待,也有一个儿子愧疚的回归。 这段相认之所以这么催泪,是因为王扶之能活着回来,简直就是个奇迹。老天爷差点就把这对父子的缘分,在朝鲜战场上给掐断了。 就在这次回国前的一年,1952年的夏天,王扶之其实已经在“鬼门关”里走了一遭,甚至连追悼会都差点开了。 那是在朝鲜战场的临津江以东。美军的轰炸机那是出了名的豪横,整天就在头顶上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叫,炸弹跟不要钱似的往下扔。 8月2号这天,王扶之正在坑道里和参谋们研究作战方案。突然,并没有听到尖啸声,只觉得地动山摇,整座山仿佛塌了一样。这不是普通的炮弹,是一颗重磅航空炸弹,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他们掩蔽部的顶上。 一瞬间,坑道崩塌,数万斤的岩石和泥土倾泻而下。王扶之和几个参谋、记者,瞬间就被埋进了几十米深的地下,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外面的战士们疯了。 师长被埋了!彭德怀元帅知道后下了死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是用手刨,也要把王扶之给我刨出来!” 工兵连的战士们没日没夜地挖,手指出血了也不停。但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4小时了,没动静;30小时了,还是没动静。大家都绝望了,很多人一边挖一边哭,甚至有人开始准备棺材。 但在地底下,奇迹正在发生。 王扶之被埋在黑暗中,缺氧让他意识模糊。但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死,我还没把鬼子赶跑,我还没回家见我爹! 他和幸存的几名同志在极度缺氧、没有食物没有水的绝境里,硬是挺着。最绝的是,当时有一只苍蝇从岩石缝隙里飞了进来。这只不起眼的苍蝇,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王扶之借着微弱的光线看到了苍蝇,立刻意识到:有苍蝇飞进来,说明有缝隙!有缝隙就有空气! 他带着大家朝着苍蝇飞来的方向拼命敲击脸盆、茶缸。 终于,在被埋了38个小时后,微弱的敲击声被外面的工兵听到了。 当第一缕光线射进洞口,当满身泥土的王扶之被战友们抬出来的时候,数百名钢铁汉子哭成一片。这就是咱们的志愿军,这就是命硬的中国军人! 经历过这种生死的人,对亲情看得比天还重。这也是为什么一停战,王扶之什么都不顾,拖着伤体也要回家的原因。 咱们再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牛车旁。 王扶之的父亲,是个典型的中国式老父亲。他一辈子老实巴交,没啥文化,家里穷得丁当响。当年王扶之才12岁,为了给家里省口粮,也为了那是心中那点模模糊糊的“打土豪、分田地”的理想,谎报年龄参了军。 这一走,就是漫长的抗日战争,接着是解放战争,然后又是抗美援朝。 对于一个老农民来说,他不懂什么叫地缘政治,不懂什么叫国际博弈。他只知道,他的娃出去了,去打仗了,不知道哪天一颗子弹飞过来,老王家就断了后。 这18年来,老父亲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每一个路过的军人,他都要多看两眼;每一个关于前线的消息,他都要竖起耳朵听。他赶着牛车在县城和村里来回跑,或许潜意识里就在想:万一哪天,能在路边捡到回家的儿子呢? 命运终究没有辜负这位老父亲的苦守。 父子相认后,王扶之把父亲接到了身边赡养。这位在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将军,在父亲面前始终是个孝顺的儿子。他常说,自己这条命是战友们给的,也是老百姓给的,更是老爹盼回来的。 后来王扶之官至大军区副司令,但他始终保持着那份朴实。他教育子女,从来不摆将军架子,讲的最多的就是当年的红米饭、南瓜汤,还有那个把他从地狱里拉回来的工兵连,以及那个赶着牛车盼儿归的老父亲。 这故事听着像传奇,其实是那一代人的缩影。 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个“王硕”为了国家大义,年纪轻轻就告别父母,走向战场?又有多少个老父亲,终其一生都没能等到那一辆载着儿子归来的牛车? 王扶之是幸运的,他回来了,还成了将军。但更多的人,把名字刻在了纪念碑上,把骨魂留在了异国他乡。 当我们在享受今天的空调、WiFi和安稳觉时,别忘了,这一切的岁月静好,都是当年那些像王硕一样的12岁少年,拿命换来的。 看着王扶之将军的故事,咱们除了感动,更应该有一份敬畏。敬畏生命,敬畏和平,也敬畏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0 阅读:26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