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视日本与北约的实质性关系,2025年1月,日本正式设立独立的北约代表处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关于日本与北约扩员的表态,北约的深层矛盾——既想维持全球军事存在,又受制于地域条约与内部裂痕。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突破地理与规则束缚的军事集团,终将在多极化浪潮前回归理性。 一、关键表态时间与场合 1. 2025年11月10日 斯托尔滕贝格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明确表示:北约不会向乌克兰派兵,并强调“我们不会为了乌克兰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他间接回应了亚太议题,指出北约的行动边界需避免触发大国直接冲突。 2. 2025年11月19日 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军事委员会会议上,斯托尔滕贝格致辞时宣布:北约将在2026年6月的马德里峰会上制定新战略规划,并强调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的军队总参谋长将参与相关会议。此举被解读为北约深化与亚太伙伴合作的信号,但未提及扩员计划。 二、核心信息解读 1. 重申地域性限制 斯托尔滕贝格多次强调:“北约是一个北大西洋组织,中国与北大西洋没有什么关系,不应成为北约的优先考虑对象”。这一表态明确划定了北约的地理范围,否认了将日本等亚太国家纳入成员的可行性。 2. “伙伴合作”替代“扩员” 北约通过“个别针对性伙伴关系计划”(ITPP)与日本建立制度化合作,涵盖网络安全、太空安全等16个领域,并推动日本自卫队参与北约演习常态化。2025年1月,日本正式设立独立的北约代表处,但双方合作仍限于非军事同盟的框架。 3. 规避大国冲突风险 斯托尔滕贝格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谨慎立场(如拒绝派兵、避免设立禁飞区)延伸至亚太议题:北约需避免因扩员或军事介入触发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尤其在台海、南海等敏感区域。 三、战略动因与矛盾 1. 美国主导的“亚太转向” 北约试图通过强化与日韩澳新的合作,构建“印太版北约”的雏形。例如,2023年日本与北约签署ITPP文件,明确将应对“中国影响力”列为共同目标。但欧洲内部对此存在分歧:法国反对北约介入亚太,德国则担忧经济反制。 2. 日本的“准成员”角色 尽管未加入北约,日本已深度参与北约机制: - 防卫省向北约海事司令部派驻联络官 ; - 自卫队参与北约“网络联盟”演习及波罗的海联合反潜演练 ; - 首相岸田文雄称日本将定期出席北约理事会会议。 3. 俄罗斯因素的牵制 乌克兰危机迫使北约将资源集中于欧洲防御,马德里峰会宣布将快速反应部队从4万人增至30万人。在此背景下,亚太扩员既无现实基础,亦可能分散对俄威慑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