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拒绝签署G20联合声明! 阿根廷政府宣布,该国决定不签署在约翰内斯堡峰会上通过的G20领导人联合声明,“阿根廷不支持在约翰内斯堡G20峰会期间分发的成果文件。 阿根廷总统米莱此前已明确表示不出席此次峰会,仅派外长基尔诺代为参加,与特朗普政府同步抵制,被认为是对美国立场的呼应。 但阿根廷这次干脆连表面功夫都不做,直接宣布不签,而且还说这份成果文件“不符合国家利益”。从表面上看,这是阿根廷在表达自己的独立立场。 这事发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G20外长会议上,阿根廷外长基尔诺代表出席,但他并没有签署会议成果文件。阿根廷总统米莱则从一开始就表态不参会。 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早就规划好的动作。米莱上台之后,迅速调整了国家的外交优先级,放弃了此前多边主义优先的路线。 转而更亲近美国,特别是与前美国政府的某些政策接轨已经相当明显。阿根廷这次拒签,其实不仅仅是对一个文件的态度问题,更是他们外交天平彻底倾向美国的标志。 这份G20声明的主要内容涉及“全球南方”的议题,比如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推动全球公平治理之类的内容,由东道主南非主推,得到了不少国家的支持。 阿根廷却明确表示不支持这些内容,说白了就是不想站队“全球南方”这边,反而选择继续向“全球北方”靠拢,特别是美国。 为什么这么急着靠近美国?答案也不复杂。阿根廷现在正面临严重的债务压力,外汇储备紧张,通货膨胀一度失控。在这种经济情况下,米莱政府急需外部资金支持。 尤其是希望能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更多贷款支持,而美国在IMF里拥有实际上的主导地位。如果在一些外交场合上配合一下美国的立场,换来资金方面的支持。 在短期内看起来是个划算的买卖。除此之外,阿根廷还在和美国谈货币互换协议,这种金融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元短缺的问题。 问题是,这种短期交易的代价是明显的。G20虽然不是联合国那种硬约束的组织,但它在全球治理方面的象征意义非常强,尤其是在发展中经济体逐渐发展壮大的背景下。 G20越来越成为南北方对话的重要平台。阿根廷这次选择拒签,等于是在这个多边舞台上主动退出了一部分声音权。 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换来美元,但长期看,可能会让阿根廷在全球重大议题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其实这不是阿根廷第一次在多边外交中“另起炉灶”。 米莱政府上台后就已经退出了拉美地区的一些合作机制,比如拉共体的一些会议他们也不太积极参与。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多边合作不能解决眼前的经济困境。 倒不如找一个强力盟友抱团取暖。但问题是,全球治理的趋势是越来越多边化,靠单边主义能走多远,还是个问号。 再说回这次G20声明,它并不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更多是各国表达共识、传递立场的方式。阿根廷哪怕对里面部分内容有保留,也完全可以提出保留意见或者附加声明。 而不是完全拒签。这种操作方式让很多国家觉得阿根廷不愿意合作,反而加剧了对其立场的不信任。长远看,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很可能得不偿失。 顺便说一下,这次拒签事件的时间点也很微妙。就在不久前,巴西、印度、南非等“全球南方”代表国家才刚在其他场合呼吁加强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行动。 推动金融体系改革,争取更多的话语权。阿根廷这时候“掉头向北”,给人一种明显的分裂印象。这不仅削弱了发展中世界的整体力量,也让阿根廷在区域合作中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阿根廷政府的想法也不难理解。在国内经济压力巨大、外部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选择。但问题是,这种选择是否考虑到了中长期的国家利益? 如果未来美国政策方向一变,甚至不再优先考虑阿根廷,那这次拒签行为很可能变成一笔烂账,到时候想回头加入多边合作,也许大门还在,但位置已经不一定还留着了。 国际社会对这次阿根廷的举动反应比较克制,不过可以看得出来,很多国家在重新评估阿根廷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可靠性。毕竟,不签声明是个人选择。 但如果每次都不签,那就可能意味着你已经不想玩这个游戏了。而在全球治理越来越强调共识和协调的今天,一个长期“拒签”的国家,很难在未来的重大议题中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其实,国际关系很多时候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更不是“站队”这么简单。关键在于,怎么在多边和双边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失去对话平台,也不放弃国家利益。 阿根廷现在选择了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路线,但这种选择能不能持续,得看接下来他们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和外交的双重压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G20联合声明不签,只是冰山一角。底下的那些外交逻辑和利益权衡,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

Jason
以后不签的不要来人,签署的文件写明同意的国家名字就行。
休闲人 回复 11-24 16:14
一个司机、一个米老鼠!能干出来什么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