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的一趟慢火车上,一位彝族老人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身穿传统服饰,背着竹篓,

晓秋爱娱乐 2025-11-24 10:30:48

在四川凉山的一趟慢火车上,一位彝族老人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身穿传统服饰,背着竹篓,神情平和。她就像这趟车上很多乘客一样,只是赶个集、看个病、走个亲戚,没招谁惹谁。可偏偏,一群带着相机的游客盯上了她。 他们没打招呼,也没问一句“可以拍吗”,就直接围了上去,镜头一个个对准她的脸,快门声此起彼伏。老人显然不自在,皱了皱眉,把脸侧过去,还用手挡了一下。可这些人像是没看见一样,继续拍,有的甚至开了闪光灯,嘴里还说着:“这衣服真好看,太有民族风味了。” 这时候,老人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风景”。她的身份、她的情绪、她的不适,全都被忽略了。她只是一个“好看”的对象,一个“可以拍出感觉”的画面。旁边有人看不下去了,拍下视频发到网上,说这不是拍照,这是冒犯。视频一出,立马火了,网友们纷纷留言:这就是“镜头霸凌”。 这趟火车本来就挺有名,被称为“大凉山的生命线”,每天载着很多彝族老乡,他们背着鸡鸭、带着山货,坐车去赶集、看病、走亲戚。车厢里热热闹闹,是生活的真实模样。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来这里,说想拍点“原生态”的画面。但问题是,记录生活不等于打扰生活,拍照不等于围观。 最让人不舒服的,不是拍照本身,而是那种“我想拍就拍”的态度。有人觉得,老人没明确拒绝,就是默认了。可现实是,她年纪大了,普通话也不太会说,面对一群陌生人围着她拍,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不”。她用手遮脸、转身回避,这些动作其实就是她的拒绝,只是很多人选择了看不见。 当时列车员从旁边走过,看到这一幕,不但没制止,还笑着说:“你们这些长枪短炮啊。”听起来像是调侃,但在那种场合下,反而让人觉得冷漠。后来12306回应说,车上没有明确规定列车员必须制止拍摄行为,只能“建议”下次注意。可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在公共场所,面对这种“镜头霸凌”,我们的规则还不够明确,保护还不够到位。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是因为它太常见了。现在出门旅游,拍照成了标配,但有些人为了拍出“有感觉”的照片,完全不顾被拍者的感受。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游客看到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就觉得是“风景”,是“文化符号”,却忘了他们也是有情绪、有隐私的普通人。 有人说,这些人可能是无心之失,只是想记录美好。但“无心”不代表“无过”。当你把镜头对准一个陌生人时,最起码的尊重是先问一句:“我可以拍你吗?”如果对方不愿意,那就应该收起相机,而不是继续围着拍,甚至用闪光灯“补光”。 其实,类似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之前也有新闻曝光过,有游客在云南、贵州等地,围着少数民族老人拍照,有的还让孩子摆pose,拍完就走,连句谢谢都没有。这种“拍照式旅游”背后,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把当地人当成了“展品”,而不是和自己平等的人。 这次事件之后,很多网友呼吁,应该对这种“镜头霸凌”说“不”。有人建议,在旅游景点或者列车上设置提示牌,明确告诉大家:拍摄他人需征得同意。也有人提出,应该加强对导游和摄影团的培训,让他们明白,尊重比构图更重要。 拍照本身没错,错的是那种“我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心态。我们出门看世界,是为了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去打扰、去消费别人的生活。真正的记录,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如果你不能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被拍的人,那再美的照片,也只是一次冷漠的围观。 下次举起相机之前,先想一想,如果镜头对准的是你自己的家人,你还会这样拍吗?如果你不愿意被这样拍,那也请别这样对别人。尊重,是最基本的礼貌,也是最基本的善良。来源:潇湘晨报彝族

0 阅读:3
晓秋爱娱乐

晓秋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