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和特斯拉,你希望谁赢? 看到一则消息,比亚迪电动汽车在英、法、德、意、西五个国家的市场占比,全面超过了特斯拉。 英国销量增加408%。德国销量持续位于榜首,今年累计销售量11000台,销售增量是560%。 比亚迪的经销商,几年前只有6家,现在覆盖了120个城市。 我有一个问题: 在我们心里,应该希望比亚迪胜出还是特斯拉胜出呢? 于是有人问我,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我们在看一组数据: 比亚迪深圳和郑州工厂的工人月薪是5500 - 6500,而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月薪是10000以上。 比亚迪工厂的工人起薪是2100元,特斯拉工厂的工人起薪是5000元。 比亚迪的工人在起薪基础上增加收入主要靠加班,特斯拉的工人一年可以领十七个月的工资。 福利方面:比亚迪的工人,每月有150元的就餐补助,特斯拉提供免费的工作餐,标准相当于四星级酒店的自助餐。 比亚迪给工人购买医保,提供免费体检,也有丰富的娱乐生活。特斯拉给工人全家买商业保险,员工父母看病也可以报销。 如果你是一名产业工人,愿意选择哪家就业? 产品销量好,受益的是资本家,员工福利待遇高,关联的是老百姓,是提振消费,繁荣经济。 看到这里,你希望东大有更多的特斯拉还是比亚迪? 你希望谁能胜出? 比亚迪最高悬赏500万打击恶意抹黑 比亚迪工人工资有多少钱 特斯拉ModelY 特斯拉工人 比亚迪和特斯拉你会选择哪款车? 这个问题压根就不该用“国籍站队”来绑架答案,把企业竞争简化成“中国品牌 vs 美国品牌”的二元对立,反而会遮住我们看清问题本质的眼睛。 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确实提气,从零敲碎打的6家经销商到覆盖120个城市,背后是刀片电池、DM - i混动技术的硬实力,还有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的全链条支撑,以及欧洲本地化改造,是中国制造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鲜活案例,值得骄傲。 但骄傲不能当滤镜,忽略企业在员工权益上的短板。数据摆得明明白白,比亚迪工人2100元的起薪甚至低于深圳2024年236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5500 - 6500元的月薪要靠加班堆砌。反观特斯拉5000元起薪、万元月薪,再加上十七个月工资、全家商业保险,福利实实在在落到员工生活里。 有人说比亚迪要考虑成本压力,可2023年比亚迪营收突破4200亿元,净利润超200亿元,这样的利润体量完全有能力向员工倾斜更多红利。销量再高、市场份额再大,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身上,员工的收入和福利,才是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最实在的标尺。 反过来夸特斯拉福利好,也不能忘了它的本质是外资企业,所有优厚待遇终究是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上海工厂2023年贡献超75万辆销量,高薪资福利是为了吸引优质工人保障产能品控,也是为了获得中国市场好感。 它的福利体系是欧美企业“高投入换高产出”的成熟模式,特斯拉上海工厂工人生产效率比行业平均高出30%以上,这种“高薪 - 高效 - 高利润”的闭环,只是外资企业的合规操作,没必要当成超越本土企业的“额外惊喜”。 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比拼,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动力。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 - i混动技术倒逼同行迭代,特斯拉的直营模式、智能驾驶研发打破行业乱象、推动技术突破,最终让消费者买到更优质的车。 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哪家企业“赢”,而是本土企业能不能补上员工福利短板。比亚迪完全可以借鉴特斯拉薪酬体系,建立多元化收入结构,完善家属医疗等福利,把销量优势转化为员工获得感,这才是中国品牌真正的“赢”。 特斯拉的福利体系不该成为本土企业逃避责任的借口,华为、宁德时代早已证明,优质待遇能形成正向循环。高薪资留住人才,好福利激发积极性,工人收入高了能拉动消费,形成“企业善待员工 - 员工消费升级 - 市场持续繁荣”的良性循环,这比单纯追求销量更有意义。 纠结比亚迪和特斯拉谁胜出,不如期待两者形成更好的竞争格局。本土企业学习外资先进管理,外资推动行业升级,最终受益的是产业工人、消费者,以及整个不断进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特斯拉发展前景 比亚迪海外发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想飞
比亚迪员工多少人?特斯拉员工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