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黑:小米没技术,组装厂。 小米:三季度研发投入91亿。 米黑:还是没技术,组装厂。 小米:三季度研发投入91亿,中国企业前十。 米黑:小米还是没技术,组装厂。 小米:三季度研发投入91亿,中国企业前十,人均研发投入接近华为。 这段对话在数码圈流传极广,一边是小米用实打实的研发数据自证,一边是“米黑”执着于“组装厂”的标签不愿松口。 这场争论的核心,不只是对小米一家企业的评价,更暴露了大众对“科技企业技术实力”的定义分歧,以及国产科技品牌打破固有刻板印象的艰难。 先拆解这组研发数据的真实含金量,三季度91亿研发投入绝非小数目。根据最新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榜单,能冲进前十的都是华为、阿里、腾讯这类巨头。 很多专注于单一领域的科技公司全年研发投入都不足50亿,更关键的是“人均研发投入接近华为”这一点。 华为的研发团队规模和实力在国内首屈一指,人均投入看齐意味着小米不仅在砸钱,更在研发人员配置、人才密度上向顶尖水平靠拢,这份投入决心远非“组装厂”的定位能概括。 数据亮眼仍甩不掉标签,核心是大众对“技术”的评判标准完全不同。在不少人眼里,只有像华为自研麒麟芯片、鸿蒙系统那样的底层核心技术,才算得上硬核技术。 而小米的研发重心,大多落在了用户能直接感知的场景化技术上。比如澎湃快充从120W迭代到210W,背后是超过3000次电池安全循环测试、自研充电协议的反复优化,还牵头制定了行业快充安全标准。 这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但在部分人看来只是“堆硬件参数”。再比如小米的影像算法,自研的徕卡 Summilux 镜头调校、夜景降噪技术,让中端机也能拍出专业级照片,这些同样是需要长期研发积累的成果。 小米早期的商业模式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刻板印象。刚起步时,小米靠“性价比”切入市场,主打硬件整合,让不少人形成了“小米只是攒零件卖手机”的认知。 但如今的小米早已迭代,不仅自研了澎湃芯片、澎湃OS,还在AIoT领域做到全球第一,连接设备数超6亿台。 这种跨设备的生态联动技术,需要统一的系统架构、协议标准和大数据算法支撑,是很多企业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绝非简单的“组装”能实现。 当然,小米在技术上的短板,确实是“组装厂”标签能长期存在的底气。高端芯片领域,澎湃芯片目前更多应用于中端机型,和华为麒麟、苹果A系列芯片在性能、制程上还有明显差距。 通信技术方面,小米的5G专利数量仅为华为的零头,在基站、核心通信技术上几乎没有涉足。 这些底层核心技术的缺失,让它在面对“没技术”的质疑时,始终少了些硬气的反驳筹码。 当下的争议陷入了“非黑即白”的误区,要么把小米捧成“技术巨头”,要么一棍子打死归为“组装厂”,两种说法都不够客观。 科技行业里,没有哪家企业能做到全领域顶尖。苹果够强,依旧依赖高通的基带芯片;华为深耕通信,生态产品的覆盖广度也不及小米。 小米走的是“用户导向型”研发路线,不盲目追逐短期内难以落地的尖端技术,而是把钱花在快充、影像、生态这些能直接提升用户体验的地方,这种差异化研发思路本身无可厚非。 而且研发投入的数字,从来不能和技术实力画等号。行业数据显示,部分企业研发投入高但转化率不足10%,钱花出去却没出核心成果。 小米三季度91亿投入,已经转化出澎湃OS全场景适配、影像技术突破等实际产品力,研发效率不算低。 但市场最终看的不是投入多少,而是用这些钱做出了什么——小米要真正撕掉标签,还得靠更多像澎湃芯片这样的底层技术突破,用实打实的专利和产品说话。 国产科技企业的成长,本就是一部打破偏见的历史。当年华为也曾被质疑“靠买芯片做手机”,直到麒麟芯片问世才站稳脚跟。 如今小米也在走着同样的路,从生态搭建到核心技术攻坚,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外界的质疑可以当成前进的动力,但没必要被标签绑架。 毕竟技术实力的提升,从来都不是靠嘴说,而是靠时间和成果慢慢证明。小米 小米发展前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小米不可能一蹶不振!小米会像特斯拉一样,屹立不倒!米黑和米粉,根本就不知道小
【33评论】【5点赞】
用户13xxx97
突破外国封锁的技术你没有一丁点贡献,这话没毛病吧!小米没技术也不敢有技术,因为美国佬动动手指头就能弄死它。
奕知道
小米专利池60-70%都是外观专利,核心专利几乎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