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情况出现了!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直言:美国芯片专家中,很大部分是华人,中国在14亿人口里选人才,美国却能全球选! 深耕半导体 40 年的他一语道破本质:芯片博弈拼到最后,从来不是设备和材料的比拼,而是人才垄断的较量,这可比单纯断供狠多了。 这位中微公司的掌舵人最有发言权,毕竟他在硅谷摸爬多年,亲眼见过美国的人才套路。他早前就说过,硅谷近 40 年搞出的十几种先进半导体设备,从高能等离子刻蚀机到低能刻蚀机,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中国留学生挑大梁。 更关键的是,美国从来不是 “守着自家人才过日子”,而是敞开大门在全球挖人。不管是欧洲的材料专家,还是印度的设计天才,只要能为芯片产业出力,绿卡、高薪、科研经费立马跟上,这 “全球猎头” 的本事,咱们暂时还比不了。 可别以为这只是 “数量差距”,人才质量的代差更让人揪心。芯片研发是个慢功夫,一个能挑大梁的专家得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美国靠着全球揽才,早就攒下了 “人才富矿”,光硅谷的华人芯片专家就撑起了大半壁江山。 而咱们前些年不少顶尖人才留了洋,国内高端研发人才一度青黄不接,就像尹志尧说的,“以前搞设备研发,三五年出个新品都算快的,还得花两年闯市场”。 但美国的优势还不止于此,他们把 “人才绑定” 玩得明明白白。比如搞电子束检测设备这种堪比光刻机的 “硬骨头”,中微公司得专门从国外引顶尖专家,人家一出手就带着十几年的商业化经验。 反观咱们,前些年连产教融合都没跟上,很多高校的芯片课程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毕业连光刻机的基本原理都没摸透,更别说搞研发了。 咱们这边也没坐以待毙,知道人才是根儿上的问题,各地都在使劲补短板。上海搞的集成电路紧缺人才项目就很典型,政府、高校和企业凑一块儿搭平台,截至现在已经培养了近 5000 名专业人才。 不管是学物理的、搞计算机的,还是在职的工程师,只要愿意转行进芯片行业,都能来学 —— 线上学理论,线下练实操,优秀的还能去澳门大学深造,实打实接触产业真场景。 有个搞微纳光学的博士就说,本来对电子集成电路一窍不通,学完之后直接敢碰光子芯片研发了;还有企业员工连上好几次课,就为了吃透模拟芯片设计的难点。 更让人提气的是,以前留洋的人才正在往回走。尹志尧团队里不少核心成员都是从美国回来的,这帮人带着技术和经验,直接把中微的研发速度提了上去:十年前要五七年才能搞出新品,现在 18 个月就能搞定,半年到一年就能量产入市。 2024 年公司砸了 24.5 亿搞研发,占了营收的 27%,手里同时攥着 20 多款新设备的研发,从 5 纳米刻蚀机到外延设备全都有涉足。这就是人才回流的威力,比再多政策扶持都管用。 不止中国和美国,隔壁日本早就因为人才问题头疼了。台积电跑去熊本建厂,索尼、三菱跟着凑热闹,本想重振 “硅岛” 荣光,结果发现没人干活。九州地区未来 10 年芯片人才缺口将近 2000 人,20 年里行业员工直接少了 60%。 日本急得让大学开半导体课程,可人才培养哪是急得来的?这也反过来证明,芯片人才不是想有就能有,谁先攥住人才,谁就攥住了产业命脉。 尹志尧倒不悲观,他说从设备角度看,根本没迈不过去的坎,同样的刻蚀机设计,从 45 纳米能一路升级到 2 纳米。更关键的是,咱们靠着本土培养加人才回流,已经摸到了自主可控的门儿,2024 年夏天就基本实现供应链自主了。 这背后,正是 14 亿人口的人才基数在发力。就算刚开始是 “14 亿里挑”,但架不住咱们基数大、肯投入,只要产教融合跟上,把年轻人拉进这个行业,迟早能形成人才梯队。 说到底,芯片博弈的核心从来不是某台设备、某种材料,而是 “人” 这个活宝贝。美国能全球选才是优势,但咱们有人才回流的吸引力,有政府企业联手补短板的狠劲,还有 14 亿人的潜力。比起芯片断供这种 “硬卡脖子”,人才争夺更像是场 “软博弈”,但输赢影响更长远。 咱们现在拼的不是一时快慢,而是能不能把人才梯队搭起来、把研发生态建起来。等哪天咱们既能 “14 亿里挑精英”,又能吸引全球人才来干事,美国的人才垄断也就不攻自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