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之后,美国、加拿大也发布赴日旅行警告,提醒在日本旅行的本国公民,要“留意周

昌茂病号显眼包 2025-11-23 15:41:57

继中国之后,美国、加拿大也发布赴日旅行警告,提醒在日本旅行的本国公民,要“留意周围环境”,特别是一定要“注意防范熊患”!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发出这个警告,虽然不是因为高市的言论,而是提醒的熊患,但是,有必要专门发个警告吗?感觉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警告一出来,不少人都犯了嘀咕:熊患确实得防,但至于让两国专门发个旅行警告吗?尤其在这个敏感时期,总让人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更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先说说日本现在的熊患,确实严重到有点超出想象了,不是空穴来风。 从2025年4月到11月,短短大半年时间,已经有13人因为被野熊袭击丧生,近百人受伤,这个数字比上一财年全年翻了一倍还多。就拿秋田县来说,截至11月初,野外和人类活动区记录的熊出没事件都超过1万起了,10月份一个月就新增了5500多起,光这里就有4人死于熊害,50多人受伤。 札幌那边也不轻松,居民和游客撞见熊的记录都快冲到500条了,以前觉得熊都待在深山里,现在倒好,城市边缘、甚至商业街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之前北海道有位佐藤老先生,就是在自家菜园里干点农活,没任何预警就被饿疯了的棕熊攻击,最后没救回来,警察后来虽然击毙了那只熊,但悲剧已经没法挽回。 还有山形县,一只熊直接闯进了温泉旅馆,幸好当时屋里只有老板一家人,没造成伤亡,最后这只熊也被捕杀了。说起来,这事儿的根源还是生态失衡了:早年间日本砍了不少山林,后来又盲目退耕还林,废弃的耕地没人管,人类生活区和熊的栖息地之间的缓冲带彻底没了。 加上日本山里狼、狐狸这些熊的天敌本来就少,熊的繁殖速度越来越快,偏偏今年山毛榉坚果严重歉收,这可是熊的主要食物,饿肚子的熊哪还管什么森林和城市的界限,闻着味儿就往有人的地方闯,才有了这么多“人熊冲突”。 面对这么严重的情况,日本官方也出了狠招。大家都知道日本枪支管控特别严,这次为了防熊,政府直接松口了,推出了“杀熊令”,允许警察携带步枪上街巡逻,遇到紧急情况还能直接开火。在秋田、岩手这些重灾区,甚至能看到穿防弹背心、持防暴盾牌的特警,还有狙击手随时待命,这阵仗看着挺吓人的,像是在应对什么重大安全事件。 可让人看不懂的是,这些全副武装的除熊队伍,日常训练居然用的是一种叫“木铳”的东西,就是根1.6米长、后端削成枪托形状的木棍。这就有点说不通了,对待鲸鱼都能大开杀戒,怎么对付伤人的野熊,反而用起了这种类似冷兵器的木棍演练? 不少人都质疑,这到底是真的对熊“心慈手软”,还是另有所图? 也正是因为这些让人费解的操作,再加上美加选在这个敏感时间点发布旅行警告,才让大家多想了。本来旅行警告一般都是针对重大安全风险、政治动荡或者严重自然灾害,熊患虽然麻烦,但以往顶多是当地政府提醒居民,还从没见过两个西方国家专门发公告强调。 而且这警告跟在中国之后发布,很难不让人把它和当下的地缘政治氛围联系起来。 网上已经有不少猜测了,有些日本网民说,用木铳训练根本不是为了防熊,是自卫队借着这个机会恢复旧日本帝国陆军的“刺枪术”,甚至有人说这场“除熊行动”就是个幌子,其实是用野兽当陪练,为以后的军事对抗演练白刃战技巧。 虽然这些猜测听起来有点荒诞,但也反映出大家对这件事的怀疑,好好的防熊行动,怎么就跟军事挂钩了? 还有人编了个黑色幽默的段子,说一开始还以为西方国家发警告是防备那个爱吃竹子的“大熊猫”,没想到最后防的是真能伤人的“狗熊”。玩笑归玩笑,但也道出了大家的无奈:现在国际局势本来就敏感,一个单纯的生态灾害,硬是被解读出了地缘政治的味道。 其实日本现在的处境也挺尴尬的,一边是真真切切的生存危机,生态失衡逼得熊闯进城市,老百姓和游客的安全受到威胁;另一边是满是猜忌的舆论场,连正常的治安防控行动,都被戴上了“军事扩张”的有色眼镜。美加这时候发布旅行警告,到底是真心为了本国公民的安全,提醒他们防熊,还是借着“熊患”这个由头,传递其他的政治信号? 在普通人看来,熊患确实需要警惕,但专门发个旅行警告确实有点小题大做了。尤其是在这个敏感时期,很难不让人觉得“醉翁之意不在酒”。 毕竟旅行警告的影响力不小,不仅会影响游客的选择,还会引发各种解读。至于这背后到底是单纯的安全提醒,还是另有深意,恐怕只有发布警告的国家自己清楚。而日本这场由熊患引发的连锁反应,也让原本简单的旅游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难辨。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昌茂病号显眼包

昌茂病号显眼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