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的赔款,在清朝灭亡后是怎么解决的?首先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因为他们在一战中战败,奥匈帝国甚至没了。而当时的北洋政府作为战胜国,对这俩国家的赔款终止。也就是说不是突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弃赔款”了,而是我们又把他们打赢了,不用再赔了。 说起辛丑条约的赔款,这事儿得从头捋清楚。1901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烧杀抢掠一通后,清政府喘着气签了这个条约,总赔款4.5亿两白银,按4%年息算,本息加起来足足9.82亿两,分39年还清。各国按“出力”和“损失”分账,俄国拿走最大一块,占28.97%,德国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7.32%,比利时1.89%,荷兰0.17%,西班牙0.03%,葡萄牙0.03%,奥匈帝国0.89%。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当时中国财政年收入才8000多万两,赔款就占一半多,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盐税、厘金全拿来还债。清朝1912年就亡了,剩下的大头账落到北洋政府头上,他们也没法子,只能继续咬牙付。 先说德国和奥匈帝国这俩,这部分赔款占总数的21.8%,德国独吞20%,奥匈0.8%。1917年8月,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派劳工去欧洲挖战壕、修路,名义上加入协约国,其实就是想借机要回山东权益,顺带停付赔款。从那年起,德国那9000多万两的部分就暂停了。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带去一战记录,强调自己是战胜国。和会上,《凡尔赛和约》第128条明文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后的庚子赔款,中国自然顺势终止支付。奥匈帝国1918年就解体了,变成奥地利和匈牙利,赔款也没人收了。北洋政府1920年正式公告,划掉账本上这块,省下的钱转去军阀混战发军饷。说白了,这不是中国大发慈悲,而是德奥在西线战场上败得一塌糊涂,斯卡格拉克海战德国舰队半数沉没,意大利前线奥匈军队溃散,中国劳工在泥地里扛炮弹,协约国胜了,账自然清了。北洋政府这步棋走得算精明,但也暴露他们外交上总跟着英美日转圈,山东问题还丢了。 俄国这块更复杂,占了将近29%,1.3亿两左右,本息算下来天文数字。1917年十月革命,沙皇政权倒台,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国库空空,但他们一上来就宣布废除帝俄旧债,包括庚子赔款。1919年7月,加拉罕宣言重申,放弃沙俄在华特权、治外法权、租借地,还要把中东路还给中国。1920年9月,卡拉汉宣言又强调一次,明确剩余赔款一笔勾销。北洋政府起初不认账,他们跟着协约国干涉苏俄,派兵去远东支持白卫军,冻结俄国庚款,继续付给沙俄驻华使馆那些遗老。结果苏俄红军打赢内战,北洋的干涉军灰溜溜撤了。1922年中苏会议在哈尔滨谈,北洋代表王广圻死扛旧约,苏方外交官反复陈述平等原则。拖到1924年5月31日,《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了,苏联正式放弃剩余庚款,中国也承认苏俄,东北中东路权益次年移交。这事儿北洋政府办得窝囊,本来苏俄主动让步,他们却帮着英美日封锁,早点建交就能早收好处。苏联这步是真放弃,没附加条件,换来外交空间,但北洋的短视让中国错过反帝机会。 日本的赔款最顽固,占7.73%,3500多万两,一直付到抗战爆发。北洋时期,北京海关每月装箱白银上日本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东北还继续收。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淞沪会战8月13日打响,19路军在虹口码头顶住日军登陆,国民政府才下令停付,从8月26日起暂停。日本海军省还想按条约要钱,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发电报给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坚持不付。梅乐和是英国人,管着海关,起初劝继续付,说不付会坏了国际规矩,怕日军借口乱来。但战火烧到家门口,停付是必然。正式废除得等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中国跟着宣战,宣布所有不平等条约作废,包括庚子赔款。日本是唯一没退还的,靠这笔钱养军队、修铁路,侵华野心更大。国民政府这时候还抱和谈幻想,拖到珍珠港事件才醒,暴露他们对日绥靖政策多被动。 剩下美英法意这四国,占赔款40%多,本来该全收,但他们聪明,转用途途,退还部分建学校,表面上帮中国教育,骨子里培养亲西方精英。美国先动,1908年罗斯福总统批,银价跌导致中国多付1100多万美元,从1909年起退还1078万多美元,建清华学堂,当留美预备校。1911年庚款董事会成立,按省赔款比例分名额,江苏浙江多赔,学生多去。英国退款建燕京大学,法国支持北大法学院,意大利援建辅仁大学。这些学校招生按赔款分配,北京清华西山脚下建起,学生学英语、物理,但教材西化,教授多洋人,毕业后多进洋行、当买办。退款不是白给,中国仍付全款,只是钱从海关转到学校账上。1924年后,其他国家跟进,庚款董事会管着,实际中国多赔了,因为银价波动,本该退的没全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