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又亮出了它那套并不陌生的“王牌”,继续把盟友推向前线。 某些人觉得这是机遇,实际上却是一条摆在明面上的陷阱,让日本在亚洲扮演第二个“前沿消耗国”。 中日之间的历史纠葛本就沉重复杂,只要稍稍煽一把风,就能让火苗窜得老高。 而当美国把“中国威胁论”喊得震天响时,日本国内立刻有人觉得这就是“解禁的信号”,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在周边地区“大展身手”。 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儿,日本就像被点了穴一样,飞速修改自己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第一次正式把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说得冠冕堂皇,真要拆开看,无非就是想借局势变化突破几十年来的种种限制。 “自卫队可以先发制人”这种曾经政治禁语,现在也能堂而皇之拿上台面。 不卖武器?一句“放宽原则”,日本就开始给菲律宾运防空雷达,和英国、意大利搞战机项目,还向澳大利亚兜售潜艇技术。 这种动作已经不是“自卫”了,是想悄悄组建自己的“小朋友圈”。 更让亚洲国家警惕的,是日本试图照搬乌克兰那套“以小博大”的路线,靠远程打击制造威慑。 12式反舰导弹的射程被一口气拉到1500公里,覆盖面逼近整个东亚;美国的“战斧”已经下订单;与那国岛、宫古岛这些离台湾极近的位置陆续建起能够停大型舰艇的港口、无人机基地,日本正在把第一岛链“结构化”。 从军事部署的角度看,这些动作确实改变了地区局势的敏感度,亚洲国家当然不会轻视这种趋势。 然而日本忽略了一个决定性的现实: 亚洲不是欧洲,中国也不是俄罗斯。 把俄乌冲突的逻辑原封不动搬到东亚,只能得出错误的判断。东亚的安全生态完全不同,日本的冒进姿态不仅不会带来安全感,反而会让整个地区更紧绷。 美国现在把在俄乌那套“武器输出+制裁+舆论包装”的方式向亚洲复制,而日本又主动往前挤,把自己贴在美国战略的最前沿。 联合军演的内容越演越“真实场景”,情报共享、基地建设、导弹部署层层叠加,日本正在把自己推到离风暴最近的位置。 但历史经验告诉所有人:美国从来不会替任何人承担代价。 乌克兰的故事已经演过一遍,耗上多年,损失惨重,而美国赚足了军火、能源和战略地位。 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也一样:战斧导弹卖给日本的价格,比美军自己用的贵一倍;驻日美军的费用让日本承担70%;日本的军工市场还被要求全面开放。 利益分配从来都有顺序,日本永远排在美国后面。 更讽刺的是,日本似乎选择性忘了历史, 当年广岛、长崎上空的两朵蘑菇云,不是别人,是美国点燃的; 上世纪的“广场协议”,也是美国把日本经济按进水里二十年。 如今却甘心做“战略前哨”,甚至自信能从美国身上换回安全,这种判断本身就站不住脚。 乌克兰用了四年时间、牺牲数百万人口,换来了一个冰冷的教训: 一个在地缘棋盘上的国家,如果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外部力量,它永远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 而亚洲的复杂度远胜于欧洲,日本若在错误的方向上继续往前走,承担代价的不会是任何盟友,而是日本自身的经济、贸易、社会和地区关系。 依赖进口能源和粮食的岛国,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战略误判。 中方始终保持克制,是为了地区的长久稳定,而不是给任何国家扩大误判空间的机会。 真正能给亚洲带来安全的,不是任何国家的军舰或导弹,而是所有区域国家的理性与尊重。 如果有人看不清这一点,那他们应该先问一问: 到底谁会在局势动荡中失去最多? 而谁,又在风险攀升中坐收渔利?

美人鱼
中国军售胡塞武装、伊朗、古巴、委内瑞拉、阿富汗等一切反美武装,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敢于攻美本土、敢于核平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