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了!沙特阿拉伯,两名中国工程师开车途中遭遇洪水车辆不幸侧翻,危机时刻,沙特青年冲入激流救人,拉出一个后,关切的询问是否其他人,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次冲入激流中救人…… 这一幕,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打动人。事件发生在当地时间11月16日晚,沙特哈伊勒省沙姆利地区突降暴雨,每小时76毫米的降雨量让干旱的山谷瞬间化作洪流,正在参与当地光伏电站建设的两名中国工程师驾车返回驻地时,被暴涨的洪水围困。 水位五分钟内就没过车轮,车辆失去控制斜卡在岩石间,洪水很快淹没车门,两人只能爬上车顶等待救援。 危急关头,24岁的沙特青年艾哈迈德·安齐和哈姆德、穆巴拉克三位同伴恰好路过。看到车顶挥手呼救的身影,他们立刻驾驶皮卡车赶赴现场,没有丝毫迟疑。水流速度超过10米/秒,齐胸深的洪水随时可能把人卷走,他们却迅速用绳索搭建起临时救生通道,艾哈迈德率先涉水向前,依靠河底巨石稳住身体。 救援中,同伴穆罕默德因绳索断裂险些被冲走,幸被及时拉回,可这并没有让他们退缩。艾哈迈德用铁撬叩击车门传递信号,合力拉扯被洪水压紧的车门,在激流中轮流搀扶、背负,往返四次才将两人安全转移到高地。视频里,他们用阿拉伯语喊着“朋友”“别害怕”,简单的词语里满是温暖。 获救工程师回忆,当时心里满是慌乱,卫星电话的求救声都被洪水咆哮吞没,根本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及时的救助。而艾哈迈德接受采访时的回应朴实又真挚,他说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换成任何沙特年轻人都会这么做。 当中国驻沙特大使常华致电感谢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时,这个年轻人的回答让人动容,当获救工程师送去慰问金时,他更是婉拒:“如果我的兄弟遇到危险,我也会这样做。”这份不带功利心的善意,纯粹得让人热泪盈眶。 事件很快在中沙两国社交媒体刷屏,沙特推特上的相关话题获得超300万次播放,中国网友也纷纷为沙特青年的义举点赞。 11月18日,中国驻沙特大使常华邀请三位青年前往使馆,向他们颁发“中沙友谊贡献证书”,赠送往返中国的机票和纪念品,还向他们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友好交往故事。 艾哈迈德激动地表示,未来计划学习中文,进一步了解中国,成为促进两国情谊的使者。沙特哈伊勒省省长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也亲自接见了他们,当地政府更决定将11月16日定为“青年互助日”,让这份互助精神延续。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特别提及此事,称这是中沙民心相通的生动写照。沙特国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的分析更是点透了事件的深层意义:两国人民的好感度已从政府层面深化到民间。 确实,两名中国工程师远赴沙特参与光伏项目建设,是在为当地发展添砖加瓦;沙特青年冒死救人,是用行动回应这份跨国付出。这种双向的善意,让国家间的合作不再只是冰冷的协议条文,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相互扶持。 危险面前,国籍、语言、文化的差异都变得微不足道,人性的光辉成为照亮险境的唯一光芒。艾哈迈德和同伴们的袖口还留着被礁石刮伤的疤痕,却从未夸耀自己的勇敢;他们拒绝了物质回报,却收获了两国民众最真挚的敬意。 这份跨越国界的救援,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中沙两国长期友好交往中,民心相互靠近的必然结果。国家间的友谊,从来都不只是高层的互动,更藏在这些民间的温暖瞬间里,藏在危难时伸出的双手里,藏在一句简单的“朋友”里。 当善意不分国界,当互助成为共识,不同文明之间的距离便会悄然拉近。 中沙友谊源远流长,而这样的民间善举,正是为这份友谊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上人民日报了!沙特阿拉伯,两名中国工程师开车途中遭遇洪水车辆不幸侧翻,危机时刻,
佳佳静思
2025-11-22 16:42: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