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能够正常支付,哪像在美国拿出信用卡碰一下就可以了。 最近网上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说了句挺刺耳的话:“中国的手机支付太傻了,每次都要掏手机、扫码、输密码,哪有美国信用卡‘碰一下’来得爽!” 这句话一出,网上炸锅,有人拍手说“说得对”,也有人怼回去:哥们可能没真正用过中国支付。 其实这个问题说到底,不是“谁更傻”,而是两国走的道路不一样,换句话说,一个系统是从信用卡长出来的,一个是从没有信用卡的基础上硬生生发展出来的,结果当然不同。 先聊聊美国为什么能潇洒“碰一下”,美国的信用卡体系有几十年历史,超过八成成年人都有卡,办房贷、租房、甚至找工作都跟信用评分挂钩。 也就是说,不刷信用卡,生活都运转不了,再加上维萨、万事达这些企业运作清算系统几十年,网络够稳定,不管是实体卡还是苹果支付、谷歌支付,本质都是信用卡发起结算。 到收银台卡一碰,就能走人,熟悉的人当然觉得方便,动作也确实干脆利落。 但这种支付方式也不是没有麻烦,第一,费率高。美国商家每笔都要交 2%-3% 的手续费,你想想,一杯3美元的咖啡刷卡,商家就得白干将近一成利润,如果把这个玩法套到中国,很多流动摊点直接破产。 于是你会看到,美国街边小店经常贴牌子:10美元以下不刷卡,不是脾气大,是划不来。 第二,信用卡丢了风险不小,有些地方盗刷设备一贴衣兜,就能把NFC信号扣走,被刷了钱,电话、邮件、举证、跟银行扯皮,那叫一个折腾。 第三,美国不少地方信号差,刷卡清算必须联网,没网就真没辙,地下车库、山区、小镇商店,经常会出现“刷不了,只能等”,这种时候就别谈什么“潇洒碰一下”了。 再说回中国,很多人吐槽“扫码还要输密码麻烦”,但实际上,这只是默认最安全的模式。 现在微信、支付宝早就有免密支付,小额消费或者信任的商户,扫完就走,连屏幕都不用多点一下,如果担心安全,免密能随时关,每笔还有短信、App 提醒,真出现盗刷,平台承诺全额赔付。 而且别忘了,中国不是没有“碰一下”,支付宝N次升级,现在安卓手机一贴就付,苹果手机也只需跳转一步,更关键的是,这种“碰一下”不仅能付钱,还能用来开共享货柜、自动取餐、进景区、扫地铁、甚至通行办公闸机,比美国信用卡的用途多得多。 现在这个技术已经覆盖400多个城市,用的人超1亿。 为什么中国当初不走信用卡路线?很简单:普及不了。 十年前NFC POS机贵得离谱,小商户根本买不起,就算买了,用户手机也不一定带NFC,这时候二维码出现了,只要花一张纸的钱,一个摊位就能启动移动支付,这种成本优势直接把移动支付普及率干到了全球第一,达到86%,美国都得服。 现在中国支付还在进化,数字人民币正在试“双离线支付”,不联网也能交易,什么环境能用?飞机上、地铁里、地下停车场、山区、小店断网……手机碰一碰,钱就转过去,这不是把信用卡塞进手机,是把“没网就断电”的问题彻底解决。 而且中国移动支付早就不只是“买东西”,打开支付宝、微信:水电费、挂号、买火车票、交社保、查公积金、理财、打车、外卖、办营业执照……一个 App 能顶半条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来中国的外国人回去都感慨一句:“回到美国好不习惯。” 网友评论也很真实:“如果没开免密,你用着麻烦只能怪你没设置。”“美国支付覆盖不到摆摊卖菜,中国能做到。”“信用卡丢了被人盗刷试试?中国手机支付还有保险。” 总结一句,支付好坏不是靠“动作帅不帅”来判断,而是看:方便吗?安全吗?适合自己的社会运行方式吗? 美国的支付系统成熟,对他们的体系来说很顺手,中国没有走同一条路,却把移动支付从0推向全场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所以说,那位华人觉得中国支付“傻”,其实是只看到了表面流程,没有看到中国支付的底层逻辑和应用深度。 如果他在国内多走走、逛逛菜市场、坐几次地铁、试试断网支付,大概就不会下这种结论了。 支付不是谁更酷,是谁更符合生活,能让普通人省事、省钱、放心的方式,从来都不“傻”。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