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里面有大量义务工作者的隐含成本,很多物资的价格也是被压低的。而且支出的大量基建费用也很难核算进去,当时的北京正在城市建设的最巅峰,多花点也可以接受,反正本身也需要做基建,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基建的需求,成本上就完全划不来了。 2008年北京奥运之前,咱们的首都跟现在比简直是两个样。那会儿地铁少得可怜,两只手都能数过来,13号线刚通没几年,5号线还在赶工,早晚高峰的三环路堵得水泄不通,简直是大型停车场。 体育场馆更是拿不出手,除了工人体育场还算像样,其他的都老旧得不行,连承接个国际赛事都费劲。说白了,就算没有奥运这回事,修地铁、拓马路、建体育场馆也是北京必须干的活,这笔基建钱早晚都得花。 奥运刚好成了个“加速器”。原本要分散好几年搞的城建计划,借着奥运的由头集中推进,效率反而高了不少。就说“鸟巢”,看着是为奥运建的,赛后直接成了北京的地标,开演唱会、办体育比赛常年都满场;奥运村后来改成商品房,顺顺当当融入了城市生活。 那些被人说“没算进成本”的志愿者,好多都是凭着一腔热血来帮忙的,这哪能光用金钱衡量?物资价格里有企业主动支持,这本身就是奥运凝聚起来的社会力量。账面上北京奥运赚了10多亿,虽说不算多,但把本来就该花的基建钱刨掉,实际是赚大了,赚的是提前十年搭好的城市骨架,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窗口。 看看全球办奥运的“烧钱历史”,就知道北京当年多幸运。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到底裤都没了,市政府没办法,只能开征“奥运特别税”,300万市民扛了30年才把债还清。 巴黎奥运会更离谱,预算喊了91亿欧元,实际能赚的也就50亿左右,连奥运村的空调都省了,想靠让大家多吃素菜来压成本。牛津大学统计过,从1960年到现在,奥运会平均超支率高达180%,几乎成了“亏本”的代名词。 现在咱们不轻易申办奥运,核心是没了当年的“刚需”。如今北京地铁早成网了,全国各大城市的体育场馆也遍地都是,犯不着为了办奥运再搞大规模基建。 而且奥运的“后遗症”也得防着,好多城市办完奥运,场馆就空在那儿,每年的维护费都是天文数字,这种冤枉钱咱们才不花。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不少场馆因为维护费太高,只能减少开放时间,这就是现成的教训。 但这绝不是说中国对奥运没兴趣。2022年咱们刚办完冬奥会,照样赚了钱,而且是选在张家口这种需要发展冰雪经济的地方,把赛事和区域发展绑在一起,比2008年的思路更成熟。以后要是哪个城市刚好需要借着奥运搞产业升级、完善基建,咱们未必不会再接手。 说到底,奥运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赚钱生意”,更像是帮城市发展的“助推器”。2008年北京借着奥运完成了华丽变身,现在咱们更看重“值不值”——不是办不起,是得办得有意义。等下一个城市发展的“好时候”来了,中国照样能把奥运办得漂漂亮亮,这跟“怕亏钱”压根不沾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