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快报! 印度正式宣布了 11月21日,印度商工部突然宣布对咱们中国生产的聚酯变形纱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事儿是应印度两家大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和Wellknow Polyester Limited的申请启动的,他们觉得中国的聚酯纱线卖得太便宜,伤害了印度本地的产业。 这话听着似曾相识,印度用“低价倾销”当借口打压中国产品,早就不是新鲜事了。说白了就是自家企业竞争不过,就找政府帮忙搞贸易保护,这种“打不过就告状”的套路,印度玩得越来越熟练。要知道中国聚酯产业能做到性价比领先,靠的是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管理,不是什么所谓的“恶意低价”。 看看最近的贸易数据就清楚,印度之前搞的BIS认证已经让中国PTA对印出口大幅下滑,从2022年的96万吨跌到2024年的38万吨,2025年前9个月更是只剩19万吨,占比直接降到6.6%。市场份额都已经大幅收缩了,现在又拿聚酯变形纱开刀,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针对性的贸易打压。两家印度企业口中的“产业受损”,更像是自身竞争力不足的甩锅。 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在反倾销调查上的“滥用习惯”。这些年它一直是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进口量排全球第九,调查数量却远超欧盟、美国,是中国的6倍左右。但这些调查里,最终能确认存在倾销并实施措施的还不到50%,很多都是没实质证据的“骚扰式调查”,目的就是打乱中国企业的正常经营节奏。 中国企业从来不怕公平竞争,但绝不能接受这种无理打压。聚酯变形纱作为纺织业的基础原料,中国产品的口碑是靠多年的质量和效率积累来的。印度企业与其花精力找政府施压,不如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生产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靠贸易壁垒保护出来的产业,永远练不出真本事。 这种单边贸易保护行为,最终只会反噬印度自己。限制中国优质低价的原料进口,印度本地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会上升,产品竞争力反而会下降。而且中印作为重要贸易伙伴,频繁的贸易摩擦会破坏双方的合作信任,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之前中国就曾对印度氯氰菊酯加征最高166.2%的反倾销税,就是对这种不规范贸易行为的合理回应。 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的零和博弈。印度一再用反倾销调查当工具,不仅违背了世贸组织规则,也会让自己在国际经贸领域失去信誉。中国企业会积极应诉,用事实和数据证明自身的清白,同时也会保留采取对等措施的权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