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在最慌的,其实不是航母下饺子,也不是火箭炮射程,而是中国哪天真的动手,把他们这些年悄悄埋在中国地下的“钉子”一根根拔出来。 11月19日,国家安全部公开了一批涉日间谍案件。 这些“钉子”藏得特别深,身份也五花八门,不再是过去那种一看就可疑的人员,而是混在商界、学术界、媒体圈甚至旅游团里的普通人。 比如西山宽,表面上是日本药企安斯泰来的驻华高管,拿着光鲜的名片做着正常的商务往来,实际上却是日本情报机构安插的关键人物,借着工作便利搜集中国战略产业、科研项目甚至军事设施的信息,直到2025年7月被依法判刑。 除了这种伪装成商人的,还有打着学术交流、智库研讨旗号的,借着跟中国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交流的机会套取内部信息,甚至还有假借企业合作、产业调查的名义,专门盯着那些掌握敏感技术的企业员工,想方设法把核心数据弄到手。 更隐蔽的还有通过第三国中介掩护身份的,用加密通信软件传递信息,远程接受任务指派,连见面都省了,一点点把中国的敏感信息往外偷,这种隐蔽性强、不易察觉的操作,比传统间谍活动的危害大多了。 日本心里很清楚,论军事扩张,他们受限于和平宪法和国际社会的监督,再怎么搞航母、提升军备,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中国的绝对优势,而且中国的国防实力这些年一直在稳步提升,真要硬碰硬,日本根本占不到便宜。 论经济和科技,中国这些年在很多关键领域都实现了突破,从新能源到高端制造,从航天科技到人工智能,中国的发展速度让日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想在这些领域保持领先,又没办法通过正常的竞争手段实现,就只能铤而走险搞情报窃取。 更重要的是,日本一直对中国的战略布局、政策走向、国防建设这些核心信息垂涎三尺,他们知道只要掌握了这些,就能提前预判中国的发展方向。 要么针对性地制定遏制策略,要么在地区事务中抢占先机,说白了就是想通过走捷径的方式,弥补自己在硬实力竞争中的不足。 但日本这种如意算盘显然打错了,他们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高估了自己间谍活动的隐蔽性。 这次国安部公开的案件里明确提到,这些涉日间谍案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有些行为早就开始了,但近两年活动明显加快,而且形成了日本情报机构在多个国家布局的统一行动链条。 不过中国的反间谍工作也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侦查和打击体系,不管这些“钉子”藏得多深、伪装得多好,只要敢危害国家安全,就迟早会被挖出来。 这次国家安全部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公开涉日间谍案件,其实也释放了非常明确的信号。 近期中日之间在多个领域的摩擦有所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公开间谍案件既是对国内民众的提醒,让大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知道间谍可能就在身边,也是对日本的严正警告,告诉他们中国已经看清了他们的小动作,渗透窃密的路子走不通了。 而且中国的回应也非常明确,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第一时间约见日本驻华官员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收回错误言论,人民日报更是用“钟声”署名文章直接点名批评,指出日本正在滑向军国主义的深渊。 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绝不会妥协,任何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