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都下场发话了,说要防止“规模性返乡”,这话你得细品。 多少年了,我们听到的都是城市太挤、人太多,要“疏解”、要“控制”。怎么突然之间,就怕人走了? 有点讽刺,不是吗? 现在才猛然惊醒,城市的底座,其实是那些我们曾经觉得最“普通”的人 你清晨七点出门,小区门口的早餐摊已经冒着热气,摊主是安徽来的夫妻俩,手忙脚乱地翻着油条,脸上挂着没睡醒的倦意;上班路上,地铁里的保洁阿姨正弯腰擦拭地板,她的手套磨得发亮,裤脚还沾着凌晨清扫时带的露水;写字楼里,快递员推着满载包裹的推车匆匆赶路,手机里不断传来新订单的提示音,他们的脚步从不会因为暴雨或烈日停下。 这些人,是外卖员、是建筑工人、是保洁阿姨、是家政服务员,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却常常忽略的“普通人”。他们拿着不算高的工资,干着最辛苦的活,住着城中村的出租屋,挤着早高峰的地铁,却撑起了城市的正常运转。你以为城市的繁华是钢筋水泥堆出来的?其实是他们一砖一瓦砌起来的;你以为便捷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其实是他们起早贪黑换来的。 以前总说“城市太大,容不下肉身”,可真当这些“肉身”想离开时,城市才慌了神。去年年底,有南方城市因为部分务工人员提前返乡,出现了外卖配送延迟、家政服务断层的情况,不少市民吐槽“吃饭都成了难题”;北方某制造业城市,因为春节后返工率不足,部分工厂生产线只能半负荷运转,订单交付期一再推迟。这些真实发生的场景,才让我们看清一个真相:城市离了这些普通人,真的玩不转。 为什么以前要“疏解”,现在却怕“返乡”?答案藏在城市发展的逻辑里。过去几十年,城市追求的是规模扩张,高楼越建越多,人口越来越密集,“疏解”是为了缓解资源压力。可随着经济转型,城市开始依赖实体经济和服务业的支撑,而这些行业,恰恰离不开大量的基础劳动力。外卖、快递、保洁、制造业流水线,这些岗位看似普通,却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少了任何一环,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流畅度。 更关键的是,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背井离乡的辛苦、与家人分离的孤独、在城市里缺乏归属感,让不少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或就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同比增长15%,部分劳动力输出大省的返工率较往年下降了8%。这种趋势如果持续,城市的劳动力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甚至影响经济复苏的节奏。这也是官方为什么会重视“规模性返乡”的核心原因——不是城市突然良心发现,而是真的离不开这些曾经被“嫌弃”的普通人。 可这些普通人,在城市里得到的尊重,往往配不上他们的付出。他们干着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的工资;他们为城市创造了价值,却很难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他们看着城市的繁华,自己却始终像个“外人”。有外卖员说,最委屈的不是风吹日晒,而是被客户随意指责;有建筑工人说,最遗憾的是孩子留守在家,一年只能见一次面;有保洁阿姨说,最心酸的是穿着工作服坐地铁,有人会下意识地避开。 城市的发展,不该只追求光鲜亮丽的外表,更要守住温暖的底色。防止“规模性返乡”,从来不是靠一句口号,而是要让这些普通人在城市里能赚到钱、能安下心、能有归属感。比如,提高基础岗位的工资待遇,完善社保和医疗保障;比如,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孩子能在父母身边上学;比如,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偏见和歧视。只有让普通人真正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他们才愿意留下来,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总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如果没有这些普通人的付出,美好的生活无从谈起。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的守护者,是城市最坚实的底座。以前,我们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却忘了说一声感谢;现在,城市怕他们离开,才想起他们的重要性。这种醒悟,虽然有些迟,但总比 never 好。 城市和普通人,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普通人需要城市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城市需要普通人的付出,支撑起繁华的运转。希望这次“防止规模性返乡”的提醒,能让更多人看清这个真相:尊重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才是城市发展的长久之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